《乡土中国》读书报告范文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
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
无法,我去找了一些别人写的相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在写自己的这篇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我在写到相关章节的内容时,又把原书翻了一翻,发现不同时候,看同一内容,我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不同的。
所以,这篇读书报告,也许格式上会略显松散,而因为是个人读书的心得体会,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许会不尽准确,恳请老师指正。
第一部分,本书脉络梳理。
说实话,如果说费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经济》是他关于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
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
所以,《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感觉一开始是有点晦涩难懂的,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论方面的东西。
所以首先,有必要对本书的脉络实行一个梳理。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章。
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种种现象,根深蒂固的观点与传统,以及这些东西对于社会,人的反作用。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书的核心论断。
以后的内容,无不是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个特征来讲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
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
由此,就决定了乡土
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
进一步说,依靠农业生存的人
们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所以乡土社会就具有稳定性。
中国传统的农业
社会,不像美国,实行的是机械化管理,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样,就决定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又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
每家每户都能够自给自足,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
所以,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依据乡土社会稳定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进一步论证得出,商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其显著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这
个圈子里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
一个家里有个什么婚丧嫁娶啊之类的,左邻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
与此同时,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熟
悉的。
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原先生活在乡土
社会里的人有些会离开自己所熟知的乡土社会,进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因为他们对于城市环境的不熟悉,也许会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于是,进城的人们,就会被讥笑为“土气”,是“乡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从乡土社会的层
面来批驳推行“文字下乡”的人所持的认为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愚”的观点,进而根据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对于他们生
活圈子里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这样一个论断,推导得到,在乡土社会里,很多时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
我个人看来,《文字下乡》
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与后面的内容联系并不十分密切。
也许是
作者插进去讲的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推广层面的个人抒怀。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很多人认为,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一个新的概念——“差序
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创举,是对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精妙的概括。
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将中西方社会实行了对比。
他将西
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
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