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乡土本色1、泥土情缘“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我对这种农民天生的泥土情缘感受颇深,包括自己家乡的农村,去过的外地的农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农民对土地那种深深地情节,那种感情真正是来自骨髓血液的与生俱来。

他们对待土地,就像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像是亲人般熟悉土地的一切习性。

什么时候土地该松土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了·····他们了如指掌。

在一切可以播种的地方他们丝毫不放过,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如果面积小,他们就会种上点花草,如果面积大,他们就会架上篱笆开辟一个小菜园,每天清晨下地之前在自己的小菜园里拔拔草,浇浇水,这种劳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

我觉得我的奶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奶奶今年将近八十的高龄,按理说应该是每天悠闲地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奶奶真的是离不开土地。

自己向村里承包了一亩地,种上玉米小麦高粱,在废弃的老房子的院子里,在房子东边的空地上开辟了两个菜园,种上时新的蔬菜瓜果。

这样,每天清晨奶奶都会出现在菜园里,下午暑热散尽的时候,奶奶会一个人或者带上我们其中一两个人,去田里转转,看看庄稼····这样,奶奶说,在地里干点活,既锻炼了身体,心里也舒坦。

在朝阳村采访村头一位开超市的阿姨的时候,她说:“心里烦了,去地里转转就好了。

”对于他们,土地是一种母亲似的依靠,是一种与生命难以割舍的情怀。

2、乡村古老的稳定性与现代式候鸟式迁移“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地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农村人口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因为土地动弹不得,所以他们不能离开了他们的根。

因为出了村子,土地是别人的,让他们没有依靠的后盾与亲切。

这种离不开土地的“安土重迁”的情节使一般的乡村保持了一种古老的稳定性,一块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

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稳定性逐渐淡薄。

除了传统上的村子到达饱和点被迫向外迁移之外,现在更多的是主动式的向外迁移。

现在的农村以纯农业维生的属于少数,大多数的年轻人会流向二三产业,这就造成了乡村人口的主动向外流出。

但是这种流出不是永久性的,而是候鸟式的。

年轻人外出打工而他们的亲人还在村子里,这就像一个根的节点,根基在乡村,无论他们怎样在外面打拼,终要回家。

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候鸟式的迁移越是明显,也就是现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

3、乡村的聚居与孤立“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来说有下列几点:····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村子和村子之间的交往在和村内之间比较起来是比较少的。

由于基本靠农业生存的农村基本上不需要众多人聚居合作分工,所以村与村之间就没有太多交往的必要,造成了村与村之间的相对孤立。

在朝阳村这样靠行政力量聚居起来的村落,在刚刚搬迁来的时候多个小村落呈“小规模聚居,插花发展”的分布格局,原村落之间的村民是相互熟悉的,而小村落之间是相互陌生的,这就在朝阳村形成初期村内形成局部孤立的状态。

要打破这种状态,必然要有村民之间交往的动机,比如农业上的合作,比如邻里之间聊天的需要等等。

要把这种非自然地理因素的孤立与隔膜依靠人们交往的需要与欲望逐渐淡化,形成一种新的村内的熟悉氛围。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接触与摩擦来消灭这种生疏感。

4、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地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练出来的结果。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一个熟悉的氛围中,我们可以不必拘束自己的脾气秉性,任意的畅我所言,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样周围的人才可以更加真实的认识我们。

相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我们的言行必然有所顾忌,束手束尾,哪怕自己的弱点被别人看了去,从而失去了从心所欲的自由。

时间空间都是形成这种自由的必要条件。

朝阳村的这种自由从开始的时候必然是极弱的,现在经历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内心的这种自由肯定有所加强,但是和那种定居百年的老村庄相比肯定是没有竞争性的。

(二)文字下乡1、文字与“愚”无关“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在一般人的思维里,文字就象征着文明,识字就意味着有文化,聪明,不识字就好像是傻瓜一样不能让人信服。

我在这里是十分信服费老的观点的,文字只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而已,与智力无关。

如果仅凭不识字就判定一个老农愚昧那就可太冤枉了,他懂得知识来自于生活和劳作经验,对于城市中的东西,只是他不熟悉而已,和智力无关。

2、“特殊语言”的默契在“面对面的社群”里,语言都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表达方法。

在熟人的圈子里,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人们都会意会到其中的含义。

这是属于熟人的专利。

这是比口头语言、文字语言更加能让人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

因为他们对于同一象征赋予了同一意义,他们对于这种象征有着同一经历,这种无言的象征更能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这就是大家体会的“无声胜有声”吧。

(三)再论文字下乡愚昧与文字无关,但是文字必须下乡“他(人)有能力闭了眼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认得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的断。

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

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

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几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咋二个板子离得演员所需要的记得的,也只要一套戏文。

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

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的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

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的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再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无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的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在费老的观点里,乡村的生活是用不着文字的,因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口口相传的经验足以使他们应付村里的简单的生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不再是一个相对上比较闭塞稳定的社会群体,当然现在还生活在深山中的个别的农村除外。

现在的一般性的农村的发展是比较开放式的,它的农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以及经济作物的外销,都需要和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此之外,乡村教育的发展,农业科技的需要等等,诸多现代因素都指向乡村需要文字,需要知识。

世界变化的太快,口口相传的经验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农民的生存需要。

但是费老说的农民不识字和愚昧无关这个观点我是极为认同的。

综上所述,愚昧与文字无关,但是文字必须下乡!(四)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地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了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是相同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为中心的。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张。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死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费老提及的这种差序格局,我的感触是颇深的。

我家乡的村子是一个家族式的村落,全村一个姓,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但是每个小家都有和自己家走得比较近的人家,或者血缘关系近,或者关系处的好。

每当家里面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这些走的近的乡亲就会风风火火的到家里面来帮忙,而奶奶做的好吃的就会给他们送去尝尝鲜。

而在奶奶圈子之外的人,就算是住对门也是不行的。

在朝阳村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圈子在刚刚搬迁之后肯定会有破裂和重建,而这种破裂重建的过程村民的心理的变化过程,是应该值得探究的。

整个村子的“熟人社会”的重建肯定建立在这种单个人的关系网状的基础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