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视远
内隐斜
视近 内隐斜
融像性散开
L
R
融像性散开
L
R
图表分析法
概述
Z用图表反映眼的调节与聚散的关系 Z通过图表可显示:
视远/视近隐斜度 视远/视近的融像性聚散 AC/A 调节幅度 双眼单视区域/清晰的双眼单视区域
5
图表分析法
BI exo 35 25 15
12
11
10
调9
节 需
8
求7
( 6
分类
Z外隐斜 集合不足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CI) 单纯性外隐斜 Basic exophoria (BX) 散开过度 Divergence excess (DE)
Z内隐斜 散开不足 Divergence insufficiency (DI) 单纯性内隐斜 Basic esophoria (BE) 集合过度 Convergence excess (CE)
1
调节不足
概念
Z顾名思义,调节幅度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期望值 Z是最常见的调节功能异常
调节不足
症状
Z眼部症状 视疲劳:视近不能持久 视物模糊:尤以视近明显 其他:复视、眼干、畏光、流泪等
Z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头痛、颈部僵硬、全身乏力等
调节不足
体征
Z调节幅度下降 通常比Hofstetter最小调节幅度公式的期望值低2D或以上
不能松弛
症状
Z模糊 Z视疲劳 Z眼痛 Z头痛
调节过度
调节过度
体征
调节幅度 相对调节 调节准确度 调节灵活度
推近法 负镜法 NRA PRA FCC MEM 反转拍
↓ -
调节超前 正镜面↓
4
调节过度
病因
Z屈光方面的原因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 不正确的配镜
Z高负荷的视近作业 Z眼位相关的因素
集合不足/集合过度 Z其他:心理因素/药物等
Z被视为调节不足的前期表现
调节疲劳
症状
Z模糊和视疲劳 Z通常在一段时间的视近作业后出现 Z症状一般并不严重
体征
Z重复测量调节幅度,开始正常,逐步下降 Z调节滞后逐步增加
调节疲劳
处理
Z与调节不足相似 Z视觉训练 Z附加正镜
调节过度
概念
Z也称为调节痉挛 Z特定调节刺激引起异常的过强的调节反应 Z在缺乏调节刺激的时候仍然不由自主地保持调节状态
NPC训练 融像性集合的训练 调节功能的训练
集合不足
处理
Z棱镜: 可能导致视远变为内隐斜 对于视远的外隐斜度数也比较大的病人,棱镜有效果 有时可考虑配近附加镜联合BI的棱镜,仅在视近时用
单纯性外隐斜
概念
Z视远和视近的外隐斜大致相等 Z正常AC/A
8
单纯性外隐斜
症状
Z模糊 Z视疲劳、头痛 Z复视 Z症状可发生于视远或视近或都有
单纯性内隐斜
体征
Z远近隐斜度基本相等 ZAC/A基本正常 Z通常伴有未矫正的远视眼 Z聚散功能多在正常范围内 Z调节滞后明显
单纯性内隐斜
处理
Z成功率高 Z远视眼:最高正镜矫正 Z棱镜:效果好 Z视觉训练:有效,但困难
集合过度
概念
Z视近内隐斜显著大于视远 Z高AC/A
集合过度
症状
Z几乎都与视近作业相关 Z复视、头痛、视疲劳等 Z避免视近可以不出现症状 Z视近作业越多,症状越明显
调节功能异常
概述
Z调节是眼的自动聚焦功能 Z当调节功能发生异常,将不能准确聚焦或不能持续准
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Z主要包括调节紧张的异常和调节松弛的异常 Z调节功能异常都有两个共同的症状:模糊和疲劳 Z诊断主要依靠调节功能的相关检查
调节功能异常
分类
Z调节不足 Z调节灵活度不良 Z调节疲劳 Z调节过度
) 5
4
3
2
1
20 10 0 BI exo
BO eso 5 0 5 15 25 35 45 55 6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聚散需求(△)
BO eso
75 85 90 100
图表分析法
构成
Z纵坐标: 调节需求(屈光度) Z横坐标: 聚散需求(棱镜度)
下方坐标为视远的聚散需求 上方坐标为视近的聚散需求 Z需求线(demand line):反映眼前特定位置的调节需 求与聚散需求线性关系的线条 Z图表的刻度以瞳距为60mm设计
11
集合过度
体征
Z病人会倾向视近时使用较小的调节,因此在检查时要 注意让病人认真看并保持视标清晰,以减少测量误差
Z视远/视近的隐斜度 ZAC/A Z视近BI的聚散度通常不能代偿内隐斜 Z调节滞后明显
集合过度
处理
Z对远视眼进行矫正 Z视近附加镜/双光镜/渐进镜 Z视觉训练 Z如果在视远时也有明显的内隐斜,可配BO的棱镜
调节过度
处理
Z矫正屈光不正 最高正镜(最低负镜)矫正屈光不正
Z近附加正镜 Z视觉训练
效果良好 Z睫状肌麻痹药物
慎用
隐斜视和聚散功能异常 Heterophoria and Vergence Anomalies
概述
外隐斜与融像性集合
视远
外隐斜
视近 外隐斜
融像性集合
融像性集合
L
R
L
R
概述Leabharlann 内隐斜与融像性散开性集合紧张(痉挛)
散开过度
处理
Z首选:视觉训练 目的:视远抗抑制训练;增大视远融像性集合
Z配过矫负镜或BI棱镜 要小心避免视近内隐斜的出现 双光镜
散开不足
概念
Z视远的内隐斜显著大于视近 Z低AC/A
散开不足
症状
Z通常与视远相关 Z间歇性复视 Z头痛、眼胀、模糊、头晕、从远到近聚焦困难等
散开不足
体征
Z远/近隐斜度;AC/A Z可能会出现间歇性视远的内斜视 Z视远抑制/复视
散开不足
处理
Z矫正远视眼 ZBO棱镜:首选
可能导致视近变成外隐斜 仅用于视远/全时配戴 Z视觉训练效果不很理想
10
单纯性内隐斜
概念
Z视远和视近的内隐斜度数大致相等 Z正常AC/A
单纯性内隐斜
症状
Z与用眼需求有关 Z视疲劳 Z模糊 Z头痛 Z复视
0 exo BI
聚散需求
8
03
视远:3△eso 视远BI:-/8/4 视远BO:10/16/12
10 eso BO
图表分析法
Percival准则
Z将双眼单视清晰区的中间三分之一宽度与调节刺激在 零至3D之间的范围定为舒适区
Z需求线位于舒适区
图表分析法
Percival准则
exo
eso
exo
eso
隐斜视与聚散功能异常
Z内隐斜:BI的聚散度至少为内隐斜量的两倍
Z如果融像储备达不到隐斜量的两倍,通常会出现相应 的症状
Z处理:
视觉训练
配棱镜
0 exo 12
5
0
8
eso
BI
隐斜量 融像储备
BO
0 exo BI
8
03
融像储备 隐斜量
10 eso BO
图表分析法
分析
ZPercival准则 聚散需求应位于聚散范围的中间三分之一 不考虑隐斜的状态 通常只用于内隐斜的分析
聚散需求(△)
60 70 80 BO eso
90 100
视远:5△exo 视近:10△exo 调节幅度:8D
图表分析法
隐斜线
ZAC/A:可通过隐斜线的斜率的倒数来表示 隐斜线越平,AC/A越高 隐斜线越陡,AC/A越低
低AC/A
正常AC/A
高AC/A
图表分析法
融像性聚散/清晰的双眼单视区(ZCSBV)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概述
异常双眼视的分类
Z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运动性双眼视障碍,但双眼能同时对准注视物体 感知性双眼视正常
Z斜视 运动性双眼视严重障碍,双眼不能同时对准注视物体 引起感知性双眼视异常
Z斜视引起的双眼视异常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
分类
Z调节功能异常 Z隐斜视和聚散功能异常
调节功能异常 Accommodative Anomalies
Z高AC/A
散开过度
症状
Z复视 Z视疲劳、畏光 Z视近没有症状
散开过度
体征
Z隐斜度:视远的隐斜度远大于视近 Z高AC/A Z视远融像性集合不足以代偿隐斜度
9
散开过度
假性散开过度
Z部分病人检查时表现为散开过度 Z持续遮盖单眼,破坏融合反应后,视近的外隐斜度数
增大,表现为单纯型外隐斜 Z造成假性分开过度的其中一个可能原因是视近时融像
Z视觉训练 目的:提高调节和聚散功能
调节灵活度不良
概念
Z从一个调节状态转换到另一个调节状态出现困难和迟 滞
Z对变化的调节需求所需的调节反应的改变能力下降 Z调节灵活度不足的机理是调节反应的潜伏期延长和速
度减慢
调节灵活度不良
症状
Z多数症状与视近工作相关 Z视物模糊:尤其是视近作业后看远不清 Z聚焦困难:看不同距离物体时难以迅速看清 Z视疲劳
D
D
图表分析法
隐斜线(phoria line)
Z连接视远和视近的隐斜度的直线
BI exo
BO eso
35 25 15 5 0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12
11
10
调9
节 需
8
求7

6
) 5
4
3
2
A 调节
1
20 10 0 1调0 节2性0 集合30 40 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