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课件
【语译】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 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 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 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 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 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 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 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 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 太阴肺经。
穴,起于大敦,止于 期门。
腧穴概述
2、本经特定穴
腧穴名称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曲泉 章门 期门
特定穴属性
井穴 荥穴 输穴、原穴 经穴 络穴 郄穴 合穴 脾募穴 肝募穴
腧穴概述
3、本经腧穴主治要点
(1)前阴病:小便不利,遗尿,淋证,早泄, 遗精,月经过多,阴茎痛,阴痒等。 (2)肝病:疝气,惊风等。 (3)其他:巅顶痛,下肢痿痹。
大敦 LR1
【类属】足厥阴经所出为井。 【释名】敦,厚也。穴在足 大趾端外侧,其肉敦厚;又 穴当厥阴之初,厥阴根于大 敦,穴外脉气聚结至博至厚, 故名。 【功效】调整肝气,镇痉宁 神。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 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大敦 LR1
【主治】 疝气,遗尿,崩漏,阴挺,痫证。现多用于功能 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精索神经痛,阴茎痛,糖尿 病。 【操作】浅刺0.1~0.2寸。可灸。
【病候小结】
(1)脏腑病候:胁肋胀满、疼痛、胸脘满 闷,呕逆,疝气,小便不利等。 (2)经脉病候: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
【主治概要】
阴经腧穴以治疗脏腑病为主,本经腧穴主治 肝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 症。(主治肝脏病及与肝关系密切的胆、肾、心、 脾、肺等脏病)。
腧穴概述
1.本经一侧14
足厥阴肝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jueyin
足厥阴肝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jueyin
足厥阴肝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jueyin
【原文】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 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 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 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 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分布简图】
大趾→足跗→内踝前→腘内→股阴→阴器→小腹→胃→属肝→ 络胆→膈→喉咙→目系→额→巅 ↓ ↓ 膈 →肺 颊里→环唇内
【图示】
※蓝色线条—体内循行线 ※红色线条—体表循行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脉分析】
本经由一条主脉和两条支脉组成。 主脉:外行线:起于大趾丛毛之际…挟胃属肝络胆,为 本经从下肢至腹部的有穴通路 说明:①肝与胆的属络关系;②本经与脾经(三阴交、 冲门、府舍)、任脉(曲骨、中级、关元)发生交会。并与 胃有密切的联系。 内行线: “上贯膈,…与督脉会于巅”。 说明:①本经在胁肋、鼻咽部、目、额部、头顶部的循 行。②本经与目的联系,形成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依据。 ③本经与督脉(百会穴)发生交会。 支脉:目系支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说明:本经在口腔颊部及唇内的循行分布。 肝部支脉: “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大敦 LR1
【分析】
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具有疏肝 理气、泄热清神的功能,常用于前阴病,妇科病及神志病的治 疗。敦,厚也。有聚而未发之意,与少阳之气会于人身之最下 (地五会)。则一阴(厥阴)生发之气,萌动于下,而资长全 生,即动养万物也。本穴当厥阴之初,承少阳交与之气,聚于 足之大指。凡阴气之聚于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少阳根起于窍阴”,“厥阴根起于大 敦。”亦即阴阳互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阴器诸病, 以及小腹痛,脐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尸厥、鼓肠、遗溺等 症。按阴阳互根之义,经穴命名,当在《内经》成书以前。
(7)注肺:杨上善注:“肺脉手太阴从中焦,以此四藏六府之脉皆相接而起, 注释: 唯足厥阴脉环回从肝注于肺中,不接于手太阴脉,何也?但脉之所生,禀于血 (6 1 2 3 5 )丛毛:指大指爪甲后方有毫毛处,意同“三 )上踝八寸:《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注:“足厥 )股阴:《太素》作“阴股”,杨上善注:“髀 )颃颡:指鼻咽部,喉头以上至鼻后窍之间,又 4)巅:本字应作“颠”。《说文》:“颠,顶 )环阴器:环,原作“过”。此据《脉经》、 气,血气所生,起中焦仓禀,故手太阴脉从于中焦受血气已注诸经脉,中焦乃 毛”。 内近阴之股名曰阴股也”。 也”。指头顶高处,百合穴所在。 阴行足太阴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阴复出太阴之后 写作“吭嗓”。《说文》:“亢,人颈也”。可知其 《甲乙》、《太素》、《千金》、《素问 · 刺疟篇》王 是手太阴受血气处,非是脉次相接处也。故脉环周至足厥阴,注入脉中,与手 也”。 字本作“亢”,或从页作“颃”。亢,又解释作咽或 冰注引文等改,意指环绕阴部。 太阴相接而行,不入中焦也”。此解释上注肺而不下至中焦的道理,因中焦只 是表明血气的来源,从肝再注肺则是说明血气流注环周不休。 喉咙,因其同属于颈。
【循行小结】
(1)本经穴名14个,左右对称28穴。 (2)本经有1条主干,2条支脉。 (3)本经经气多血少气,旺于丑时,相当于北京时间凌晨1~3 时。 (4)走向交接:本经由足少阳胆经交来,从足走腹(胸),行 于下肢内侧中间;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与脾经错行,经气循完后,于 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5)体内相关的组织脏器:本经属肝络胆。与肺、胃、目有密 切联系。本经与任脉关系密切,交会于曲骨、中极、关元,扩大了其 治疗作用。 (6)体表循行通路:起于足大趾外侧端的大敦穴→循足背→经 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之后→循下肢内侧中间→ 绕阴器→ 经小腹→ 上胁肋→ 止于乳下第六肋间隙的期门穴。
腧穴分析
(1)足部4穴:以趾甲角,第1、第2趾,胫骨前肌 腱等为主要标志。
穴位 ★大敦 ★行间 定位和取法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 甲角0.1寸。 在足背侧,当第1、第2趾 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 肉际处。
★太冲
★中封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 隙的后方凹陷处。
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 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 骨前肌腱内侧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