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 A.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是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
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士由听曲想到故乡的梅花,再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
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是梅的知音、梅的化身,诗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3.竹子 A.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涵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此外,还有表现竹子的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刘兼《新竹》) C.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4.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作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5.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
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6.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
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7.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8.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 9.怀桔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
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
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5.芳草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晏殊《玉楼春》:“绿仰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得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常喻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6.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结合,故有意象产生。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己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悲苦。
C.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
”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7.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8.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