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纲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区域联动的原则;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二章背景概况第六条地理位置衢州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省的西大门。
南接福建省南平市,西连江西省上饶市,北邻安徽省黄山市,省内自北向东南依次与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素有“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
第七条行政区划与社会现状浙西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两区和四县(市),即柯城区(县级)、衢江区(县级)和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和江山市。
全市现有55个镇、80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622个村民委员会。
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244.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3.29万人,非农业人口41.5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3.04%和16.96%。
人口密度为277人/km2。
第八条经济发展现状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41亿元。
其中一产39.29亿元,增长4.5%;二产110.65亿元,增长19.6%;三产83.47亿元,增长13.4%。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550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1150美元)。
第九条旅游发展的优势一是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垄断性;二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一块未被开垦的旅游处女地;三是四省通衢,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便于打造省际旅游市场;四是周边顶级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区位高,便于产品组合,市场拓展;五是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高度重视,地区经济已迈入小康行列,社会基础优越。
第十条旅游发展的机遇一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为发展旅游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二是“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为发展旅游指明了产业方向;三是浙江省旅游工作会议为衢州旅游的发展确定了前进目标;四是立体交通网络的日渐发达为衢州发展旅游打开了瓶颈;五是三大盛会的召开为衢州旅游发展提供了舞台。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衢州旅游在全省所处地位相对落后;二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旅游成本相对偏高;三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旅游发展速度受制;四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旅游市场开拓受限;五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矛盾需要协调。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面临的威胁与挑战面对21世纪旅游这块大蛋糕,各地政府无不各显绝技,旅游市场的竞争可谓狼烟四起。
在衢州市附近的金华、丽水、上饶、南平、黄山与衢州处于相近的地理空间,是衢州旅游的最大竞争对手。
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衢州旅游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挑战之一:衢州旅游必须提升其在浙江西部的功能和地位,扩大辐射范围,否则衢州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旅游中心的目标将受到直接威胁;挑战之二:随着旅游形象时代的到来,旅游形象塑造的成败将成为注定新一轮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
丽水,抢先衢州一步在游客中树立了山水生态的形象,确定了“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展开了营销推广。
在形象竞争上先拔头筹;挑战之三:旅游区位的好坏是决定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衢州正好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至今尚未做好融入长三角或者珠三角的准备。
福建南平武夷山先行了一步,主动融入珠三角的政策措施已经为武夷山旅游发展打开了窗口。
衢州旅游究竟何去何从?挑战之四:旅游产品特色是旅游地吸引客源的一张王牌。
江西上饶已成功打出三张牌,在国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婺源为代表的古村落、三清山为代表的名山、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红色旅游。
倘若衢州旅游不做好应对,将无法无法实现衢州旅游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衢州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明显有优于附近其它区域的竞争对手,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与竞争对手的互补性;而在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区位方面的优势尚未被充分转化为看得见的旅游业绩;同时衢州市旅游面临的问题如不得到及时的解决,也将严重阻碍衢州旅游的发展;衢州旅游应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衢州旅游的产业地位应重新定位、尽快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完成合理的旅游布局、打造衢州崭新的形象,形成既具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通过区域联动,尽快真正形成衢州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
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第十三条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第十四条旅游资源普查结果通过野外考察和结合《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相关统计资料,经过筛选、核实,最终确认衢州市共有1570个旅游资源单体,覆盖了“国标”中的8个主类、29个亚类和120个基本类型,各类型的拥有率分别为100%、93.54%和77.41%。
其中自然资源单体总数为620个,占39.5%;人文资源单体总数为950个,占60.5%。
旅游资源单体等级划分状况如下:五级资源单体16个(又称特品级旅游资源),占全市总数的1.02%;四级资源单体49个,占3.15%;三级资源单体145个,占9.25%;优良级(即三、四、五级)单体总数为210个,占全市单体总数的13.38%;普通级(一、二级)单体总数为949个,占全市单体总数的60.45%;等外级(未获等级)单体411个,占总数的26.18%。
普查中新发现单体78个,占总数的4.97%。
根据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总体特征,全市共有34个旅游资源集合区,在六个区县市中分布较为平均。
第十五条旅游资源特点1、旅游资源结构兼容并蓄经2004年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全市1570个旅游资源单体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620个、人文旅游资源单体950个,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者之间的比例约为2﹕3。
由此可见,衢州市旅游资源结构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人文资源兼容并蓄;2、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衢州旅游资源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主要以“名城”、“家庙”、“古道”著称;二是地质奇观,生态独秀,主要以钱江源头和峡深、谷幽、林茂、水清称奇,可谓“山水名城,神奇衢州”,形成千年古城之秘可觅、孔氏南宗之根可寻、天工造化之奇可观、仙霞古道之路可溯、围棋对弈之祖可访、钱江之源可探的资源优势;3、旅游资源分布合理衢州旅游资源西部沿205国道、中部沿部分320国道、东部沿横溪公路与沿杭金衢高速公路分布,呈三纵一横“卅”字型结构,具有一定规律性,便于功能布局、产品创新、线路组合。
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第十六条衢州市国内客源市场现状整体而言衢州旅游处于起步阶段,起步较晚,发展较快,1999~2003年五年间,全市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了三倍。
相对全省十个地市而言,衢州市旅游的年接待总量、旅游收入、旅游知名度、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等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较大距离,国内游客接待量占全省接待量的3.8%,排名倒数第二;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4%,排名倒数第二;人均旅游消费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90%,按人均天计算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43%。
在产品开发方面,衢州以观光旅游为主,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一日游比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在客源市场构成方面,衢州旅游更依赖于上海和本省客源地,国内游客出游方式的构成中单位组织形式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
相对于国内旅游,衢州市的国际旅游的地位更低。
2003年衢州接待入境游客量不到全省接待量的1%,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0.74%。
第十七条客源市场定位依据衢州市国内旅游市场从两个层面定位,一是把衢州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来分析市场;二是把衢州与周边重要旅游区结合在一起,作为旅游集合区或旅游圈的一个组成部分谓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