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玛多县情简介

玛多县情简介

玛多县情简介 (2011年7月) 现就玛多的县情特点、玛多的发展探索、玛多的发展愿景简要介绍如下: 一、玛多的县情特点 玛多的县情特点可用以下五句话来概括: (一)地广人稀,民族单一。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于1957年12月建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全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果洛州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下辖2乡2镇,26个行政村,4个生态移民新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域人口稀少,全县总人口135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3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民族单一,藏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二)环境严酷,地位突出。玛多县是全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县城驻地海拔4276米,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区位特征十分 突出,毗邻著名高原旅游圣地玉树,北依青海省新型工业基地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交通便利,214国道横贯县境,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西部大通道建设在即,将是进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湖泊众多,资源富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此,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全县共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两“姊妹湖”,于2005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县域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野驴、石羊、黑颈鹤等5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是高原生态环境科考的圣地。青海省黄河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已通过省级初审,即将建设,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境内有金、煤、盐等10余种矿产资源,有机牛羊肉是高原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据汉、藏历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公元前四世纪始,甘青地区的羌人几度迁徙入境,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今日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河源儿女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文化,玛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传,格萨尔12岁在境内赛马称王,并迎娶当地贵族嘉洛之女珠姆为妃,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现今格萨尔赛马称王等历史遗迹依稀 可见。吐蕃松赞干布在鄂陵湖畔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得名“迎亲滩”,留下了汉藏和亲、民族团结的千古美谈。全县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藏传佛教广为盛传。 (五)经济发展,社会和谐。80年代初,玛多县畜牧业经济异常繁荣,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之首。21世纪初,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战略的实施,河源儿女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生态、减人减畜、退牧还草”的号召,主动迁出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维护了母亲河源头的生态平衡,为黄河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现已成为省定贫困县。近年来,玛多县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培育高原生态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青海藏区最稳定的县。 二、玛多的发展探索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立县之本,始终坚持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始终坚持把维护稳定、和谐社会构建作为第一责任,始终坚持把外部支持和自力更生作为力量支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奋力而为,扎实苦干,全县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240万元,年均增长8.6%,列全州第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万元,年均增长33.7%,列全州第六。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8:2:50 调整为2010年的34:22:44,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提升,旅游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改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两基”攻坚通过省级验收。文体广电事业全面发展,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卫生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9‰以内;全面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城乡群众住房建设取得新实效,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531元,年均增长5.9%,列全州第二。 ---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发展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加大,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发展,通乡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以国道214线为骨架,县乡村道路为框架的公路网。完成了基层政权建设、城镇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公共卫生、垃圾处理、供排水、供暖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乡居民生 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生态战略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建设初见成效。依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积极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实施了一批沙漠化治理、禁牧封育、湿地保护、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建设初见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生态移民585户2334人,减畜23.1万只羊单位,草原禁牧988万亩,沙漠化防治22.94万亩,鼠害防治2987万亩,建设暖棚267座,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2.6万亩,湿地保护11万亩。 ---各种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初步探索了草场有偿租赁、转包、联合经营模式,促进了草场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新提高。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成功举办了“两岸三地”聚焦黄河源采风周和首届“黄河源之夏”广场文化月等活动,通过对县内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等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介,玛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文明创建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三 级联创”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以《廉政准则》宣传教育为有效载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新加强。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自觉发扬“高海拔、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豪情和践行“四个干事”工作作风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三、玛多的发展愿景 “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玛多的发展定位是“四个着力打造”,即:着力打造果洛地区生态大县,着力打造“三江源”地区旅游名县,着力打造青南地区交通枢纽,着力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青海藏区和谐之县。主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一个上台阶,六个新突破,五个更加”,即: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特色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民生改善取得新突破,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更加具有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族文化更加富有特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为此,县委、县政府将紧扣“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维护稳定、加强党建”五大历史任务,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是着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不断加大良种 选育力度,调整和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切实提高畜牧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化带动,不断增强牧区经济发展活力。二是着力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充分依托“千湖之县”、黄河之源、格萨尔赛马称王地“三张名片”,加快县级旅行社建设,加快旅游详规的编制,加快与省内外旅游市场的嫁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外推介力度,使高原生态旅游业成为推动 “四个发展”的有力支撑。三是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紧紧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挥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城镇商业中心、特色商贸服务基地建设,着力培育餐饮、住宿、娱乐、民族用品、汽车修理等服务业市场。因地制宜的发展“国道经济”、“景区经济”,以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二)突出民生和社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一是继续实施“科教强县”战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加大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提升人口计生综合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以养老、医保、低保、扶贫、救助、住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着力解决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统筹层次较低问题,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有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