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

1、案例:某超市原定感恩节清晨5时开门,但约2,000名经已等得不耐
烦的顾客,在4时55分强行一涌而进,混乱中一名职员被推倒在
地,从后涌上的人潮更将他踩至重伤。

该名34岁的职员送院后,在早上6时证实不治。

据报其他职员曾试图营救达穆尔,但顾客却无视职员劝阻。

甚至当职员表示有人死亡而要暂停营业时,更有顾客怒哮:“我由昨天早上已开始排队了!”并继续“扫货”。

超市保安及警方到场后,始能驱散人潮。

惨剧中还有4人受伤送院,包括一名怀孕8个月的妇人,据报已经流产。

1)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2)攻击行为:企图伤害那些不愿被伤害的个体。

文中提到的应该是“工具性攻击”:不以伤害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商品)。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3、美国一家公司曾研制成一种猪皮便鞋,该鞋特点是轻便、舒适、走路无声,故起名为“安静的小狗”。

为了解市场反映,公司采用了免费试穿的方式,规定试穿8周后将鞋收回,也可在8周后付5美元将鞋留下。

结果大多数试穿者都选择了将鞋留下。

此后,公司将这种鞋全面投放市场并大获成功。

几年后,美国成年消费者中90%的人都熟知该品牌产品。

这公司推出这种方法的人太有才了,首先将鞋以免费试穿的方式放出去,这样会有一定的人回去试穿的,这样就有了群众基础,这是利用人爱占小便宜的心里。

即使不满意也没什么损失最多就是在8周后在送回去。

而在穿了8周,在加上鞋本身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的热评也不是难事。

有人群众基础后,在将这种鞋全面投放市场,取得成功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东西要卖出去,得让人们熟知才行,与其花大代价去做广告,在广告中说这鞋有多好还不如让人们自己去发现鞋的好。

这其实比做广告的效果好多了。

人们总是不会轻易相信广告中所说的。

而是有从众心里,用葛优的话来说就是,哪人多我去哪,我相信群众。

4、案例: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发生一起劫案,一位22岁的打工青年在看到有人持刀行凶的时候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不幸被刺身亡,而犯罪嫌疑人潜逃。

然而,这起令人感动的事件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当时围观的人特别多,大家看歹徒手持尖刀刺倒一老一少后,都不敢上前,整个犯罪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

旁观者效应与多元无知。

(1)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

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

产生原因主要有: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

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

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2)一般说来,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式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接受并参照别人的行为。

但是人们却经常忘记,那些观察使太发展的人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认同,而且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的信心十足,不慌不忙,因此在寻找认同时也是不动声色。

可能只是对身边的人偷偷扫视一眼而已。

结果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而且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推论:对一个紧急事件的受害者来说,在场的人越多越好的想法通常是大错特错。

对那些身处陷境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如果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在场的话,或许他得救的机会还要大一些。

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之间表现的最为显著。

多出现于城市。

典型现象:城市中发生突发事件,人越多被害人或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的几率越小。

因为每个人都在看着别人怎么办,于是没有人真正意识到了事情的紧急性。

5、社会心理学
 狼孩的故事社会化的角度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的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6、一个房间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涂鸦没有被及时清理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破窗效应----行为和态度
由一个引爆点的出现分析情况到底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他烂到底。

7、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借宿就把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另据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是责任分散效应
8、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即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相互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

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愈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见面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见面的,相互喜欢的额程度也较低。

这是看多效应———喜新厌旧。

9、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热的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
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之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
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的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后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得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10、2011年3月12日,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

抢购食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性、集群性的心理行为表现,有其固有的社会环境激励、心理传导过程。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群集状态下的个人,不论在倾向还是意志上,或者在判断、观念上会有一种趋向一致方向、形成一个同质性群集的心态,而个人意识会被淹没和消失。

个人的个性在整个社会的群集心理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被动和消极。

根本不考虑群体思维结果的理性是否正确。

抢盐的心理在早期酝酿过程中,可能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个体思维逻辑,但是一旦到了便利店中买不到食盐的时候,这种个体认识,就按照链式反应的速度迅速转化为群体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