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艺术的高级形式。
绘画必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音乐必须抑扬顿挫,富有旋律;雕刻必须精镂细刻,曲尽其妙。
而翻译既需要绘画之真实,又需要音乐之旋律,更需要雕刻之匠心。
这不是技术,而是艺术,而是精湛的综合性艺术。
”----莫里逊(morrison)(一)翻译的人物言论
1.翻译简史
东汉安世高,大规模从事译经活动
唐代佛经翻译,鼎盛
北宋衰落
2.三大翻译家:
①鸠摩罗什,印度,对翻译方法及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提倡译者署名以负文责。
最早提出了如何表现原文文体与语趣的重要问题。
“鸠摩罗什者,译界第一流宗匠也”----梁启超
②真谛,西印度,译了49部经论,其中《摄大乘论》影响较大。
③玄奘,贞观时期,梵译汉,汉(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梵,是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文著作的中国人。
其译场比以前要健全和严密得多,译经质量也很高。
“五不翻”指译音不译意。
指不翻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以通行的音译、宣扬佛教的用语。
3.道安,东晋,“五失本,三不易”。
4.慧远,东晋,“简繁理秽,以详其中”。
5.彦琮,隋初,《辩证论》:“八备说”。
6.林纾(琴南),清末,不懂外语,与人合作共译180余中西洋小说。
7.严复,清末,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第一人。
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译事三难:求其信,已大难已。
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矣,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
8.矛盾:“直译”、“神韵”。
9.朱自清:“译诗”。
10.郭沫若:“媒婆”论、“风韵”论。
11.瞿秋白:翻译必须“非常忠实”,追求“精确”;“语言”与“言语”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