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场地规划复习资料

场地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言一、中国和欧洲的建筑在场地设计思想的不同特色:1.基本观念认识上的不同2.基地条件认识上的不同3.场地要素上认识的不同第二章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一、场地的概念●广义上:场地可指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

●构成要素:1建筑物(核心要素,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场地中一般处于控制和支配的地位)2交通系统(道路和广场等内容组成的交通系统将场地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连接体和纽带的作用)3室外活动设施4绿地景园设施5工程系统(①地下:各种工程与设备管线,如给水管线、排水管线、通信电缆等②地上:场地地面的工程设施,如挡土墙、护坡、地面排水设施等)二、场地设计的概念⭐⭐一般来说,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三、场地设计的两个阶段工作,主要包括用地的基本划分,建筑物、交通系统、绿化系统以及其他特殊内容的基本布局安排。

场地详细设计是场地设计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包括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系统的详细设计,绿化种植、景园设施和小品等内容的详细设计以及工程管线系统的综合布置和场地竖向的详细设计等。

现状分析——得出结论——功能布局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场地布局是对场地内容进行基本的组织和大体的安排。

工作重点是:要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问题,控制大的问题,把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大方向,为下一步的详细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基本框架。

场地详细设计主要是落实各项内容的具体设计要求,使它们能够得以成立,完成各自在场地中担负的任务。

工作重点是:要细致、深入地分析和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要做到全面、具体、切实可行。

第三章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①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这是进行场地设计的前提条件。

②设计任务的具体要求,这是场地设计的直接依据。

③基地的条件,这是场地设计的客观基础。

第三章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一、制约因素可分为三部分1、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场地设计的前提条件)2、设计任务的具体要求(场地设计的直接依据)3、基地的条件(场地设计的客观基础)PS: 场地设计条件主要包括:1自然条件2建设条件3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对场地建设的公共限制场地的建设条件包括:1、区域环境条件2、周围环境条件3、内部建设现状条件4、市政设施条件二、城市五线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路幅的边界控制线【征地界线&建筑用地边界线】2、城市蓝线: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界限3、城市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4、城市紫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5、城市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线三、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除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以外,主要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规划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

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指标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出入口的方位规定等。

1、用地性质的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规划区域中各块用地的用地性质有明确限定,规定了它的适用范围。

2、用地范围的控制▲建筑红线: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用地面积:基地四周红线所框定的用地范围之类的基地总面积。

是它计算其他指标的基础条件。

3、用地强度的控制(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实现)容积率:指基地内所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之和与基地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覆盖率(建筑密度):基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底面积之和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顶部):绿化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 绿化率(底部):绿化用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PS 绿化控制: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建筑形态绿地率=绿化用地总面积/场地总用地面积X100%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面积X100%建筑的使用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X100%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面积X100%规划对用地范围的控制大多是由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共同来完成的。

4、建筑范围的控制建筑范围控制线:所标定的是基地中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

建筑范围控制线与红线之间的用地扔归基地持有者所有,可以布置道路、绿化、停车场及某些非永久性的建筑、构筑物和公共设施等。

建筑控制线(建筑红线):是建筑物基地位置(如外墙、台阶等)的边界控制线。

基地中允许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线。

又细分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

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顶面或女儿墙顶面的高度;坡屋顶时,是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

四、相关规范的要求1、道路:单车道路宽度3.5-4m;人行道道路宽度≥1.5m;双车道道路宽度≥7m2、高层与高层:13m高层与裙房:9m裙房与裙房:6m高层与一、二级:9m 裙房与一二级:6m 高层与三级:11m 裙房与三级:7m 高层与四级:14m 裙房与四级:9mPS 1-3层——低层建筑;4-6层——多层建筑;7-9层——中高层建筑;3、(1)对场地与外部道路的基本关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要求,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2)a、基地内应设通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

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有的空地。

b、通路的间距不应大于160m。

c、长度超过35m的近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

d、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e、基地内车流量较大时,应另设人行道(3)对车流量较大的场地出入口位置,《通则》要求: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ab、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0mc、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小于20md、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范主管部门规定处理。

(4)对人员密集场地的交通组织,《通则》中要求:1)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3)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4)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5)建筑物主要出人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6)绿化面积和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

(5)对于一般建筑的场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 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通道。

2)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m3)沿街应设连同街道和内院的人行横道,间距不宜超过80m.4)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和面积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

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5X15m5 3.5m,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障碍物时,(6)对于高层民用建筑的场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之间距离不宜超过80m;2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应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3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4 消防车道的宽度≥4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5米,5 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和面积不小于15mX15m的回车场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8X18m五、场地设计的直接依据(设计任务的要求)PS:设计任务主要是以任务书的形式提出,任务书是业主提出的一种书面式文件,其中包括的任务的基本组成。

业主可能还有一些要求通过与设计者对设计任务的商讨提出来。

对设计任务的认识有三个方面:项目的内容、项目的性质和项目的使用者。

这三个方面不是相互孤立的,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对着三个方面的认识应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不能仅仅从其中的一个角度去单向地理解,而是要双向地考虑问题,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这是认识设计任务的一个基本要求。

(1)项目的内容A、建筑物内部的内容B、建筑物外部的内容:一类是有直接功能要求的,如游泳池、运动场;另一类是为了辅助这些功能和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实现而设置的。

如停车场、人流集散广场、景观设施等。

(2)项目的性质(设计任务的背景性要求)P30两个层次:A、项目所属类型的共同性质(类型的总体特征)由它的基本功能来决定B、个体的特殊性质(类型特征在具体项目中的特殊反应)PS 对项目性质的表征,个体特性是对类型属性的一种精细化和具体化的补充。

决定因素:一方面是在基本功能上的附加功能,即项目内容的具体组成。

第二方面是项目的规模、标准、服务对象和具体的建造目的等对基本功能的限定。

PS 场地对项目性质的依从和表达,其基本设计方向和目标确定。

(3)项目的使用者1 使用者的人群构成身份性质 & 活动性质2 使用者的行为要求体现在心理特性和活动需要两个层次上“左转弯”指人在许多情况下习惯于反时针方向的左转弯,在一个空间中若绕其中心做环形运动,人的左转弯比例占70%“抄近路”人需要通过某一空间,总是倾向于选取最短路线“十字路口驻足不前”是指人在环境中一些类似十字路口的节点处,习惯于做或长或短的暂停。

(《城市印象》凯文·林奇)“视线向外”是指人们在某一空间中停留时,总是习惯于背向其便捷,而朝向其开口或中心。

场地设置中要考虑到以上的固定习性,在建筑入口、场地入口、通路转折点等处应做适当处理。

△空间对行为的影响有几个层次:保证(障)行为顺利发生与进行;约束行为的发生与进行;诱导行为的发生与进行;引起不满情绪。

▲使用者在场地内的活动需求分为两个层次1 必须的活动。

这类活动对支持条件的容忍能力较强,就是无论条件状况如何,都要进行。

(必要性)2 可选择的活动。

这类活动对条件的要求较高,就是如果条件具备,活动可能发生;如果条件不具备,可能不会发生。

(自发性)PS 总结:前者是明确的,后者是潜在的。

因此场地设计对使用者的意愿和需求的了解和满足,不但要看到明确的使用要求,还要看到潜在的要求,这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关键。

PS ▲了解使用者的意愿和要求,通过三种途径:1 查阅相关资料2 通过对类似的场地使用情况的现场观察3 通过对本项目的使用者的直接调查六、场地设计的客观基础(基地条件)(1)基地的自然条件:基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微环境等条件可以称之为基地的自然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