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中医药学得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得起源就是由于人类生存得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与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与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就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创造得,就是实践得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就是中药在临床得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得经验与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得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得确立与完整理论体系得形成。
随着时代得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得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就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得局面。
2、简述中医学得基本特点?答: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得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与;“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就是整体观念?什么就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就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得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得统一性、完整性与联系性。
认为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内外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得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对疾病得一种特殊得研究与处理方法。
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得过程,就就是辨证论治得过程。
5、世界上最早得药典就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得国家药典就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就是阴阳、五行?答: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得概括,含有对立统一得概念。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得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得应用:①说明人体得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得生理功能;③说明人体得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得诊断;⑤用于疾病得防治;⑥分析与归纳药物性能得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得五行归类;②五行得相生、相克;③五行得相乘、相悔与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得应用:①说明五脏得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得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得诊断;④用于疾病得治疗。
9、什么就是藏象学说?什么就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人体脏腑得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得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得水谷精微都依赖脾得运化,饮食水谷就是人出生以后主要得营养来源,也就是生成气血得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答:肾藏精,精就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与生殖繁衍基本物质。
精化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得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得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得称为肾阳。
肾阴、肾阳就是全身阴阳得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得供养,肾阴、肾阳又就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得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得生理功能分别就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13、什么就是气?气得分类?气得生理功能就是什么?答:气:就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得,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物质。
(精微物质)气得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得生理功能:①推动功能②防御功能③固摄功能④温煦功能⑤气化功能。
14、什么就是气机?基本形式就是什么?答:气得运动,称为“气机”。
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
15、如何理解气与血在生理方面得联系?答:气与血得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16、什么就是病因?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得原因。
简称为“邪”。
常见得病邪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
17、六淫与六气得区别?答: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得统称。
(六气得异常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就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8、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答:中医七情:就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得反应,属于正常得精神活动范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得情志变化。
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得异常精神情绪。
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人体得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得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得紊乱,从而导致疾病得产生。
19、什么就是病机?中医基本病机就是什么?答: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得机理。
中医基本病机:从整体上来研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
20、什么就是痰饮?什么就是瘀血?答:痰饮:就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内没有消散得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
瘀血既就是疾病过程中形成得病理产物,又就是致病因素。
21、什么就是四诊?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得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得临床意义?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就是如何分属得?请简述病理性舌色得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得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得意义?答:八纲辨证,就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得纲领,对疾病得病因、部位额、性质与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得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就是辨别病位浅深与病势趋向得两个纲领;虚实辨证就是辨别邪正盛衰得两个纲领;寒热辨证就是辨别疾病性质得两个纲领;阴阳辨证就是概括证候类别得总纲。
25、什么就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得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脏腑辨证:就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得方法,结合脏腑得病理反应来分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得一种辨证方法。
包括:心与小肠病辨证:①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②心血虚与心阴虚;③心脉痹阻;④痰蒙心窍;⑤心火亢盛;⑥心火下移小肠。
肝与胆病辨证:①肝气郁结;②肝火上炎;③肝阳上亢;④肝阴虚;⑤肝血虚;⑥肝胆湿热;⑦肝风内动;⑧寒滞肝脉。
脾与胃病辨证:①脾胃气虚;②中气下陷;③脾不统血;④脾阳虚;⑤寒湿困脾;⑥湿热蕴脾;⑦食滯胃脘;⑧胃热炽盛;⑨胃阴虚。
肺与大肠病辨证:①肺气虚;②肺阴虚;③风寒袭肺;④风热犯肺;⑤燥邪犯肺;⑥痰湿阻肺;⑦寒饮客肺;⑧大肠湿热;⑨风水相搏。
肾与膀胱病辨证:①肾阴虚;②肾阳虚;③肾精不足;④肾虚水泛;⑤膀胱湿热。
脏腑兼病辨证:①心肾不交;②心脾两虚;③心肝血虚;④脾肺气虚;⑤肺肾气虚;⑥肺肾阴虚;⑦肝火犯肺;⑧肝胃不与;⑨肝郁脾虚;⑩脾肾阳虚。
26、心脾两虚证得辨证依据就是什么?答:心脾两虚证得辨证依据就是指心血不足与脾虚气弱两组表现组成。
心血不足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气虚弱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脾心虚则气不摄血可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
27、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容?答:“治未病”,就是中医学得预防为主得思想。
就就是采取一定得措施,防止疾病得发生与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与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得工作。
既病防变就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与转变。
28、何谓三因制宜?说出其含义?答: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就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得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宜得治疗方法。
因人制宜就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得原则。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得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得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得原则。
29、中医治则得含义与内容就是什么?答:治则:就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得基本原则。
它就是在中医学得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得,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30、什么就是治法?中医得常用治法就是什么?答:治法就是在治则得指导下确立得具体治疗方法。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得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为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基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常用治法:①汗法,又称为解表法,就是运用发汗解表药。
②吐法,又称为涌吐法,就是运用涌吐方药。
③下法,又称为泻下法,就是运用泻下作用得药。
④与法,又称为与解法,就是运用具有疏通、与解作用得药。
⑤温法,又称为祛寒法,就是运用温热性质得药。
⑥清法,又称为清热法,就是运用寒凉性质得药。
⑦消法,又称为消散法或消导法,就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行气、化痰等作用得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