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工程简介 (1)
2.工艺流程及工艺要求 (1)
2.1.施工准备 (1)
2.1.1.小导管制作 (1)
2.1.2.浆液选定 (1)
2.2.作业程序 (2)
2.2.1.小导管安装 (2)
2.2.2.止浆墙的设置 (2)
2.2.3.注浆工艺 (2)
2.2.4.注浆异常现象处理 (3)
2.2.5.小导管施工要求 (4)
2.3.安全保证措施 (4)
2.4.保证工期的主要措施 (5)
2.5.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5)
2.5.1.文明施工措施 (5)
2.5.2.环境保护措施 (6)
2.6.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6)
2.6.1.组织管理措施 (6)
2.6.2.保障措施 (6)
3.机械配备 (8)
4.人员配备 (9)
5.验收标准 (9)
小导管注浆工艺细则
1.工程简介
本管段隧道围岩大部为V级,大部分隧道均属浅埋大断面隧道。
2.工艺流程及工艺要求
施工工艺的编制是按照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相关客运专线技术要求进行编制。
2.1.施工准备
2.1.1.小导管制作
超前小导管按设计采用φ42mm、厚3.5mm的热轧无缝钢管,长=3.5(4.2)m、钢管前端头加工成尖楔状,并焊接密封,便于插入孔中或直接打入,尾部长度不小于60cm(或钢架间距加20cm),作为不钻孔的止浆段。
在管身前部2.0m 范围内按梅花形布置,钻φ6~8mm的注浆孔,孔间距15cm,以便钢管进入地层后对围岩空隙注浆。
孔眼布置先根据设计加工,并在不同地层注浆试验后进行相应调整,导管尾部盲管长度以1~1.5m为宜。
2.1.2.浆液选定
一般地质地段宜采用水泥单浆液,水灰比1:1或根据现场确定,掺入1.5%磷酸二氢钠缓凝剂,出浆口与小导管间需连接牢固,采用楔形钢管包布打入或丝扣连接,保证高压状态下不崩管。
注入纯水泥浆时,水泥浆水灰比为1:1.5、1:1、0.8:1三个等级,水泥浆由稀到浓逐渐变换,即先注稀浆,然后逐级变浓至0.8:1为止。
为注浆后尽快开挖,选用普通水泥或早强水泥并掺入一定量的三乙醇胺与氯化钠溶液,以缩短初凝、终凝时间,提高强度,提高水泥浆的可压注性;注入水泥砂浆时,其配比为水灰比1:1、砂灰比2:1,并且砂子要过孔径小于2.5mm的细筛筛选。
2.2.作业程序
2.2.1.小导管安装
超前小导管按环向40cm,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单排布置,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0m,外插角3~5°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但外插角≯100(如图2-1),钻孔采用YT28型风枪钻孔,钻孔深度不小于3.2m,钻孔直径比钢管直径大3~5mm。
小导管用锤击或钻机顶入,顶入长度不小于3.15m,并用高压风将管内砂石吹出。
小导管安装后,尾部与钢格栅焊接,用快凝水泥砂浆封堵孔口及周围裂隙,必要时在附近喷混凝土。
2.2.2.止浆墙的设置
止浆墙应根据地质情况、导管布置、注浆压力设置,保证在注浆过程中不漏浆。
一般在较硬地层,喷射5~10cm厚C20混凝土,松软地层或注浆压力较高地层应加挂网片,喷射应更加密实。
对于留有核心土地段,应清除松散土体后再行封闭。
2.2.
3.注浆工艺
2.2.
3.1.注浆前应对机械设备(压浆泵、搅拌桶、高压管接口及三通、注将压力表、工作压力表)进行试机检验,确认运转良好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2.2.
3.2.对于拱顶小导管注浆管尾部管口可能存在的堵塞物要彻底清除,管口如有变形需将变形段割除,在压浆之前用扫孔器通入高压风或高压水对小导管由里向外冲孔。
2.2.
3.3.浆液在搅拌桶中按配合比配制搅拌,掺入外加剂,放出储浆桶中并应过滤,一次放浆不宜过多,搅拌桶中浆液不停止搅拌。
2.2.
3.
4.注浆泵工作压力宜定位于0.5~1.0Mpa,根据压浆情况逐步提高。
注浆结束时间以设计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重控制,对于单孔压浆量过大而压力小,应及时调整浆液配比,加大浆液浓度。
2.2.
3.5.注浆过程中,若其他孔口串浆,应对串浆孔管立即严密封堵经冲洗重注。
2.2.
3.6.封口采用圆木楔包布填塞,用小锤打入塞死。
2.2.
3.7.注浆顺序由无水孔到有水孔,由少水到多水孔,并需跳开压注。
2.2.
3.8.就位后的小导管均有编号,施工中对每根小导管的长度、压注时间、浆液消耗量及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都要记入规定格式记录表,以便分析前方地质情况。
2.2.4.注浆异常现象处理
2.2.4.1.发生串浆现象:即浆液从其它孔中流出时,采用多台泵同时注浆或堵塞串浆孔隔孔注浆。
2.2.4.2.注浆压力突然升高:可能发生了堵管,停机检查。
2.2.4.2.注浆量很大,压力长时间不升高:则应调整浆液浓度及配合比,缩短凝胶时间,进行小量低压力注浆或间歇式注浆,使浆液在裂隙中有相对停留时间,以便凝胶,但停留时间不能超过浆液的凝胶时间。
小导管施工工艺如后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