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高中物理》部分 第一讲 直线运动和力 一.牛顿三定律知识清单: 1.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清单: (1)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va,有速度
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 2. 牛顿第三定律知识清单: (1)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2)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和功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段时间或同一段位移)的总冲量一定为零,但作的总功可能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时间一定是相同的,而位移大小、方向都可能是不同的。
3.牛顿第二定律知识清单: (1)定律的内容表述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ma 。 (2)要点表述: (1)矢量性(方向性):F合与a的方向永远是一致的。 (2)瞬时性(同时性):F合与a是瞬时对应的,它们同生、同灭、同变化。 (3)同一性:F、m、a均指同一研究对象。 (4)相对性:公式中a是相对惯性系的。 (5)独立性:一个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因另一个力的存在而改变。即:Fx=max; Fy=may (3)牛顿第二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明确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定量关系。联系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或纽带就是加速度。 (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m1a1+m2a2+m3a3+……+mnan 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 ∑F1=m1a1,∑F2=m2a2,……∑Fn=mna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有力中,凡属
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4.运动和力的关系一览表: V0=0 静止 F合=0 a=0 V0≠0 匀速直线运动
V0=0 匀加速直线运动 F合 F合恒定 a恒定 V0与F合同向 匀加速直线运动 V0≠0 V0与F合反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 V0与F合成一角度 匀变速曲线运动 V始终垂直F合 可做匀速圆周运动 F合变化 a变化 a=Acos(ωt+φ) 简谐运动
二.重点与难点: 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是无关的.同一辆汽车在同一路面上行驶,速度越大,刹车后滑行的时间越长,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是否可以推断出速度越大,汽车的惯性越大呢?这种推断之所以错误,主要是把速度大的汽车刹车后滑行的时间长误认为汽车的运动状态难改变.其实物体的运动状态难改变,是指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物体的速度变化慢,即产生的加速度小.这辆汽车虽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但由于汽车的质量不变,在同一路面上产生的制动力是相同的,因而由制动力产生的加速度也是相同的,故汽车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至于滑行时间长短是
由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两者共同决定的(公式Δt=av).当汽车的加速度相同时,滑行时间完全取决于速度的变化量.汽车的初速度越大,刹车后直到车停止的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因而经历的时间就越长。 2.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总结出来的一条由实验不能直接验证的独立定律.这种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称理想实验法。 3.超重、失重现象是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表现出的一种好像物体的重力增加或减少的现象,超重、失重问题可做如下等效处理:将物体的重力mg直接看作mg+ma(超重)或mg-ma(失重),然后按平衡问题处理。 4.当求物体的作用力不方便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求其反作用力,即转化研究对象。 5.牛顿定律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地球及相对于其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均为惯性参考系。因此,
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的加速度是相对地球的,由此推断出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是对地的。这一点,在两个物体相对滑动的有关问题中,要特别注意、
例.如图3—2—4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1)下面是某同学对该题的一种解法: 解:设l1线上拉力为F1,l2线上拉力为F2,重力为mg,物体在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即F1cosθ=mg ,F2=mgtanθ。剪断线的瞬间,F2突然消失,物体即在F2反方向获得加速度.因为mgtanθ=ma,所以加速度a=gtanθ,方向在F2的反方向。
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对该解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若将图3—2—4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3—2—5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和结果与(1)完全相同,即a=gtanθ,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两种基本模型的建立: 1。刚性绳(或接触面):认为是一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中的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一般题目中所给细线、轻杆和接触面在不加特殊说明时,均可按此模型处理。 2.弹簧(或橡皮绳):此种物体的特点是形变量大,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间问题中,其
图3—2—4 图3—2—5 弹力大小往往可以看成是不变的。 第二讲曲线运动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加速度等于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 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建立如右图所示的坐标系,设物体被 抛出后经历的时间为ts,则ts末,物体的水平速度为VO, 竖直速度Vy=gt ,合速度V=√VO2+(gt2) tanθ = Vy/VO = gt/ VO ts内,在x轴上发生的位移X=Vot ,在y轴上发生的位移y= 1/2gt2 ,故合位移 为S= √X2+y2 =√(VO2)+(1/2gt2)2 ,方向tanα =y/x=gt/2v0 在这种问题当中,时间是联系两个分运动的桥梁,并且时间仅由下落的高度来决定,其他的像位移、速度、速度和位移的方向等均是由时间和水平初速度共同来决定。
1、.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一位运动员进行射击比赛时,子弹水平射出后击中目 标.当子弹在飞行过程中速度平行于抛出点与目标的连线时,大小为v,不考虑空气 阻力,已知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则子弹 ( ) A.初速度v0=vcosθ
B.飞行时间t=2vtanθg C.飞行的水平距离x=v2sin2θg D.飞行的竖直距离y=2v2tan2θg
解析:如图所示,初速度v0=vcosθ,A正确;tanθ=12gt2
v0t,则t=2vsinθg
,所以B错
误;飞行的水平距离x=v2sin2θg,C正确;飞行的竖直距离y=2v2sin2θg,D错误.
O VO X
Vo Vy 答案:AC 2.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小球后,不计空气阻力,某时刻小球的竖直分 位移与水平分位移大小相等,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小球的竖直分速度大小大于水平分速度大小 B.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C.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
D.从抛出到此时小球运动的时间为2v0g 解析: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x=v0t①;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 y=12gt2②;vy=gt③;tanα=yx④;tanθ=vyv0⑤.联立得:tanθ=2tanα;t=2v0g.所以vy
=2v0,故B、C错误,A、D正确.
答案:AD 3.如图6所示,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M点 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小球的初速度为v0,最后小球落在斜面 上的N点,则(重力加速度为g) ( ) A.可求M、N之间的距离 B.不能求出小球落到N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图6 C.可求小球到达N点时的动能 D.可以断定,当小球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小球与斜面间的距离最大
解析:设小球从抛出到落到N点经历时间为t,则有tanθ=12gt2
v0t=gt2v0
,t=2v0tanθg,
因此可求出dMN=v0tcosθ=2v02tanθgcosθ,vN=gt2+v02,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tanα =gtv0,故A正确、B错误.但因小球的质量未知,因此小球在N点时的动能不能求 出,C错误.当小球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小球垂直于斜面方向的速度为零, 此时小球与斜面间的距离最大,D正确. 答案: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