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农业型
工农商一体化
生态旅游型
生态示范区类型
乡镇工业型
城市化类型
生态破坏恢复型
三、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1. 生态县建设指标
2. 生态市建设指标
3. 生态省建设指标
四、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 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 律,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 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 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 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
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 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 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 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
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监察成效
生态环境监察组织机构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监察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生态监管规范性文件、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规章、 规范及制度初步制定 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有所提高
宣传教育及业务培训得以强化
六 、生态环境监察 概念: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主管部门的环境检察机构,依法
对本辖区内一切单位和个人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 规、政策、标准等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处理。
成果:80个试点地区共开展生态环境现场监察15654次,
查处生态破坏案件5682个, 取缔、关闭违法企业5148个, 罚款2869.2万元。
开发无序、环境纠纷频发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应
优先批建保护区,分级开展抢救性保护;
切实加强资源开发的强制性保护。 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分类管理的规定; 切实加强基层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 依法查处无序开发造成的严重破坏生态事件; 开展生态监察,把住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 区域开发管理关;
第九章 生态环境管理
一、生态保护的方针、任务、措施
1. 方针 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2. 生态保护战略
三区战略
重要生态功能区 抢救性保护
重要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区
强制性保护
生态良好区
预防性、主动性保护
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抢救性保护
尽快启动功能保护区建设
优先考虑饮用水源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 涵养区、重点水土保持区、江河洪水调蓄区和 重要渔业水域等地区的保护 ; 对跨流域、跨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资源
积极做好生态良好区的主动性保护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开展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 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
二、生态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
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对象, 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 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定行政 区域。
2. 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
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 突破;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 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
资金。
3.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
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
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 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 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 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 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 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