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 教案

《滕王阁序(并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体会和感悟课文的情思和哲理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大量的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师: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明确: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师: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参考)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插入藤王阁视频)二、学习《藤王阁诗》三、学习《藤王阁序》1、教师范读全文,并做诵读指导师: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明确:《阿房宫赋》师: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

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

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

其主要特点是:特点:1. 讲求对仗,2. 平仄相对,3. 多用典故,4讲究藻饰。

5.多用四六,6音律和谐。

其句子多为: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五种形式。

四字句读法(一种)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字句读法(四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舟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七字句读法(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秋水/共长天/一色2、学生朗读全文,检查字音和句读的落实3、整体感知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

该怎么分?明确: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3段:抒写人生感概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4——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

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第二教时一、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2、疏通文意。

结合学案的预习部分,突出重点句子。

3、探究:王勃称赞滕王阁所在的地方是“人杰地灵”,这都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案见课件)二、学习第二段1、个别朗读,检查学生的熟练程度。

若不好,再齐读一次。

2、疏通文意(对照学案),并在此过程中赏析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句话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试赏析其妙处。

明确:“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2)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明确: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表现了欢快、喜悦、昂扬的情感。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3)比较鉴赏:“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王勃的句法点化庾信,但原句都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

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

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

落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

3、教师小结:这篇骈文,摹写景物,笔法多变。

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4、背诵这一段三、延伸拓展,提高能力。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从“情”和“景”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第三教时一、检查背诵情况二、学习第三段1、齐读第三段2、结合学案,疏通文意。

(可插入阮籍的故事)3、问题探究(1)同学们找找看,这里哪一句话是作者由描写转到抒情了?明确: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王勃抒发了哪些感慨?明确: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联系王勃生平)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赏析名句)……北海虽赊,扶摇可上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介绍:王勃(649—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

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

因一篇游戏文章《檄周王鸡》,被逐出沛王府。

后因杀死官奴而犯死罪,,幸亏遇上大赦,保住了性命,但仕途终结,父亲也受牵连被贬交趾。

名句欣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4、背诵本段中的名句三、学习第四、第五段1、齐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齐读第五段,疏通文意。

3、简单梳理四、五两段的内容。

明确: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 奏流水以何惭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诗:滕王高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四、总结滕王阁联•兴废总关情。

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

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五、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根据课文的情境对出下句。

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附录:《滕王阁序》赏析(供老师备课参考)一、本文的借代和谦辞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

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童子,王勃自称。

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

微命,指卑微的地位。

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对长辈的恭敬。

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

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

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二、《滕王阁序》的用典王勃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由明用、暗用、画用、连用等。

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属明用典故。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属暗用典故。

前两句句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后三句又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属化用,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写出自己渴望知音,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属连用。

四个典故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自己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三、《滕王阁序》写景“四美”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