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滕王阁序(王勃)•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 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 理解文中的典故。
4. 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 解题:《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 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 二十岁左右之作。
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 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 朗读与预习:1. 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2. 断句品韵:A 四四对四四:豫章/ 故郡,洪都/ 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2. 临/ 帝子之长州;穷/ 待遇之萦回“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 彭泽之樽“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 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1). 襟三江/ 而带五湖;潦水尽/ 而寒潭清“三四式”;(2. )龙光/ 射/牛斗之墟;宾主/ 尽/ 东南之美“二一四式”;(3. )落霞/ 与孤鹜/ 齐飞;秋水/ 共长天/ 一色“二三二式”;(4). 都督/ 阎公/ 之雅望“二二三式”D. 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 明时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 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 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 讲读课文第一段:(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 豫章故郡(见注释)。
2. 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 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1. 豫章故郡故:旧2. 地接衡庐接:接壤3.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 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 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 高朋满座高:尊贵(三)简析第一段:1. 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 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 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 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 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 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1. 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一一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一一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一地势宏伟2. 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7. 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 背诵本段。
七. 讲读第二三段:(一)典故理解:1. 钟鸣鼎食之家2.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二)补充注释:1. 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2. 彩彻区明彻:普照3. 雁阵惊寒惊:被...... 惊扰4.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
属:是。
5. 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
尽:干涸。
寒:寒冷。
清:澄清6. 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
凝:凝聚。
暮:傍晚。
紫:呈现紫色。
7. 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1. 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 1. 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 2. 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 3. 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 4. 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 5. 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 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 1. 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
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 2. 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 3. 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 4. 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 6. 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1. 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 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 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 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1~3 段中的典故,分析4~6 段。
教学过程:一. 复习典故(略)。
二. 分析第四五段:(一)补充注释:1. 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 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 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
中:最高处。
4. 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
娱游:欢乐。
5. 兴尽悲来兴:兴致。
6.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
失路:迷路,不得志。
7. 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 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 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 穷且益坚:且:反而。
11. 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三)分析第四段内容:1. 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 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 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 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 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 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 第七句:是虚写,言8. 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 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 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1. 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 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一“老当益壮……志。
”3. 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一“酌贪泉……犹欢。
”4. 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 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1. 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 “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 “李广” / “贾谊” “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 T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五)背诵这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