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究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以及怎样进一步发展,都是重要的问题。

就此我将从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民法典应当具有的特点以及民法典的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我们经常讨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究竟是一
个什么样的地位。

我们认为它居于核心的地位。

我们可以说,如果中国的民法典完成立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设就基本完成。

2010年,我国要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完成。

“建设完成”是以什么为标志呢?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侵权责任法》,将在明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上通过。

《侵权责任法》通过立法成为正式的法律,民法典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基本完成了。

《民法通则》相当于民法总则,还有《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再加上《侵权责任法》,我国
的民法典的主要部分就都有了。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就是以民法典的基本完成为标志。

近年来的民法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很多人说,民法学研究现在成为显学。

这一点,特别是在2006年和2007年制定和通过《物权法》的过程当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彰显。

为此,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他领域的法律人也积极地与民法学人进行对话,这些都彰显了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其实,这些都不只是民法学人的贡献,而更是我国社会对于民法的需求,对于民事权利及其保护的渴望。

彰显民法的地位,其实是在彰显民事权利的地位,是彰显人民的权利。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实现民主和法治,彰显权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是不行的。

而我国在对待民事权利等问题上确实犯过一些严重错误。

因此,今天全社会重视民法,凸显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民法典的基本特点
就目前的情况看,一部完整的叫做《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法律,大概在若干年中,还不会出现。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民法典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在开始制定民法典的时候,曾经设想了民法典的若干种模式:一是理想的民法典,即严格的德国模式的民法典;二是松散式的民法典,
废止一些落后的、过时的法律规范。

这要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民法体系基本完成之后,怎样能够把民法的条文和规则准确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这主要是法官的任务,但学者也需要做更多的研究,要把纸面上的条文变成可操作的规则。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完善民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与措施。

我们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法院做好这项工作。

第三,现在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民法,将来必然要完成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民法典,这个任务的完成还为时尚早。

所以,民法研究工作者必须做好这个工作,为民法典的诞生作出必要的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编纂民法典。

这是将来民法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我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民法典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前述这三个方面是民法工作者所要努力的方向。

在当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还一定要继续强调民事权利,强调民事权利的保护,让社会关注民法的“热度”继续保持下去,延续更长的时间。

这样就会使我国社会的民事权利观念进一步觉醒、进一步增强。

这也是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更快地建设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所必需的。

出处:《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