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一、默写课文
鲁施氏有二子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趣之方。
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之于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二、解释名词术语
1、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2、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徹、澄”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3、倒置:或称“倒装、变序”等,为了对仗、押韵、调平仄或追求新颖等需要而改变语序的修辞方式。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余鹦鹉粒
..
.......,碧梧
栖老凤凰枝
.....。
”
4、之为言:表示声训,释词与被释词属于同源词,读音相近或相同,。
例如:《周礼·秋官·司寇》:“凡杀其亲者,焚之。
杀王之亲者,辜之。
”郑玄注:“辜之言枯也,谓磔之。
”《释名·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1、象形:鸟耳户禾鬲鱼马户
2、指事:本上廿牟寸下门丹牟
3、会意:即涉旦采见既陟弃粪采
4、形声:通悲旌题视徒歌江疆徒
四、选择题
1、c 2.cd 3.D 4、ad 5.abd 6.a、b、c 7、bcd 8、ad 9、ac 10. a、d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属于本意还是引申义
1、心忧炭贱.愿天寒。
贱:价格低、便宜,本义;
2、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发:启发。
引申义。
3、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防:堤坝,本义;
4、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发:启发,引申义;
六、选择题
1.( b、d )2.(a、c )3、(d、e )4.(c )5.( d )6.( a 、e )
七、从对仗、押韵、平仄三个方面谈谈格律诗的特点并写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基本格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颔联、颈联对仗。
2、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
本首诗高、毛、曹、劳4字押韵。
3、一句的各节拍之间平仄交替,一联的各节拍之间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本首平仄的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
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
”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