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买受人承受风险的责任需具备以下要件:(一)因买受人的原因不能交付,不要求买受人有过错;(二)因买受人原因导致出卖人不能按期交付,而不是导致其它违约情形;(三)风险转移时间自买受人违反约定之日起开始。
因买受人的原因导致不能按期交付,这里的“原因”无外乎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一)买受人拒绝受领,这也是最常见的;(二)买受人受领不能(如缺少准备、受领条件未达到);(三)买受人未履行在先义务,出卖人可行使先履行抗辩权的情形(如买受人不付款或迟延付款);(四)其它情形。
不难看出,因买受人原因致使出卖人不能按期履行的风险责任的转移,使买受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即便是买受人没有过错。这与合同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似乎相违悖,不利于合同的履行。举例说明:甲与乙签订服装买卖合同,双方约定:买方乙须先预付30%货款,甲方收到预付款后发货,乙方收货后向甲方支付余额。我们分析一下风险转移的情况:如果在合同已生效的情况下,乙方未支付预付款,甲方也不发货。在此情形下,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乙方应支付预付款的最后期限的次日起当由乙方承担,但事实上货物仍由甲方掌控,而且该批货物有可能未特定化(如某型号服装若干件的种类物情形),此时,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乙方根本无法掌控,因为乙方不知道该货物何时可能会发生毁损、灭失的风险,甚至不知道哪些货物是应该由他承担毁损、灭失风险。乙方除了支付货款外,似乎没有其它可行的救济方法,而甲方此时的义务在合同法中又未能得到体现。很显然,此种情形由乙方承受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显失公平,它剥夺了乙方的救济权。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四条之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同时《合同法》第一百一百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可见,《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出于公平的原则对被违约方都规定了“减损义务”。被违约方不履行此义务时,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但是,如果说在一方违约时,尚未发生现实的损失,仅仅存在有产生损失的风险时,被违约方是否就免除了一切义务呢?基于诚实信用的原因,笔者认为,不能当然免除被违约方的诚信义务。回到上述案例:如果甲、乙方双方合同标的已特定化,在乙方违约的情形下,甲方明知标的物存在有可能毁损、灭失的风险(如有可能被雨淋、有可能被盗等),而消极地不作为,不采取任何措施以防止这种风险的发生。如果该批货物毁损、灭失,而以甲方以《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要求由乙方承担风险责任,显然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对乙方是不公平的。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依法成立的合同当事人双方,当一方违约时,无论另一方有无受到现实损失,另一方都应当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减少损失或采取措施防止损失发生的义务。应当采取未采取而导致损失扩大或发生的,被违约方对损失扩大的部分无权要求赔偿,对于损失发生有过错的,应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或在此范围内免除违约方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