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精选多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精选多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精选多篇)目录第一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第二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第三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第四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第五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白老师经常会给同学或家长推荐一些书,前不久推荐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是特别的喜欢知道别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喜欢接受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

自己的教育女儿的方法不得当,很是想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洗脑"这本书拿到后,几乎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被里面的一些教育方法,深深的打动,感觉人家再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应了那句话"人家是把孩子教育大的,而我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感动我的是里面诸多的方法,应该是细腻到家了。

给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有一拼。

太独到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

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

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

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

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

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

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

"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

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出自我肯定的意识,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由某个问题,她就会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我尤其是出现这样的错误。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是来教训他。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

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事的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我的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意思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的最有效的一招。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实例,看的我心服口服。

我真的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的一个教育孩子的工具书,读一次根本不够,值得反复读。

只恨没有早读到这些文章。

第二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封面上的这段话吸引了许多妈妈,同样也吸引了我。

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而无痕。

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好范文站推荐:)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家庭教育原则,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操作性强,使我深受启发。

每读完一节,我就会对照自己,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通过对比,我找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同时也肯定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方法。

在每个章节的“特别提示”中,妈妈们总能收获许多。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我一直是这么做的,真的很有用。

在我家宝宝身上看到了圆圆的影子——“有爱心”,他会把每件东西看做有生命的一样对待,这让我很欣喜。

在家中,大人捉弄孩子是常有的现象,现在想想为逗大人一时开心,从而给孩子带来担忧和失落真的很不该。

现我摘抄以下片段和大家分享、交流:【摘抄】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

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

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

妈妈很注意米同学这个问题的锻炼,现在的孩子的家长多半是80后或者像我们这样70末,家长们自己的依赖性都非常大,更何况孩子。

米同学的爸爸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奶奶对爸爸的那个包办,妈妈坚决不允许出现历史的重演!现在妈妈就经常要米每天玩完玩具,要自己把玩具放回玩具袋里,妈妈会和米说:“小米得让玩具回家哦,要不他们会不高兴的,明天就不和小米玩了”。

现在每天晚上(白天妈妈不在,也不知道情况),米把玩具收拾好后,还会把袋子递给我,“嗯——”,小手指着玩具放的地方,要妈妈把玩具袋放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很乖吧!等米大些,妈妈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米做,比如出门可以让她帮我们问路。

但是妈妈对书里说的让孩子独自旅行,妈妈还是持反对意见的,作者在孩子9岁的时候就自己坐17个小时的火车到外地。

现在的社会状况不能让妈妈给孩子冒这样的险,不值得,这样的锻炼需要到孩子具有自我保护能力以后才可以进行。

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锻炼机会的!【摘抄】家长不应该骄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她逐渐适应生活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这点妈妈做得非常不好,也可能是妈妈对睡眠的环境要求很高,稍微有些响动妈妈我就睡不着,和同事出差,一定要等别人睡着了,妈妈我才能入睡,要是碰上个会打呼呼的,那妈妈就更惨了。

所以潜意识里,妈妈就给米营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睡觉都要关上门,尽量不能有响动。

米小时候特容易受到惊吓,上网查了以后知道,小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就特容易惊跳。

为了让米睡好,妈妈就更加小心,不能弄出响动。

其实在外婆家睡觉的时候,妈妈发现,米其实对环境也没要求那么高的,外婆家再怎么制造也没法弄得像我们自己家那么安静,楼下的汽车、人声非常多,米其实也能好好睡个整觉的。

不过爸爸说,安静的睡眠环境对宝宝的睡眠质量有保证。

但是我觉得作者说的一段话确实如此,妈妈就是这样:“就像对睡眠环境有安静的要求,人们也习惯于在学习环境上要求安静,但也正像适当的噪音有助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适当的噪音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抗干扰的能力,所以在孩子学习环境方面,也不应该过分追求安静,一面物极必反。

”妈妈过去对学习环境也很苛刻,稍微有响动,就不能集中注意力。

很多同学都能一边听广播,一边写作业,还不出错,妈妈我就做不到。

这恐怕还是有一定关联的。

妈妈我要吸取教训,可不能让米养成妈妈这个坏习惯!【摘抄】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

两人之间有冲突的时候,尽量避开孩子,实在避不开,也要尽量克制自己,至少不让争吵吓着孩子。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她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妈妈和爸爸商量好了,绝对不能在米面前吵架,有问题,都等米睡了我们在讨论。

不过妈妈我发现,自从有了米,妈妈和爸爸好像都没怎么吵过架哦,米就像我们得粘合剂一样,把我们三个人紧紧黏在一起了!!!第三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又一次心灵的震撼王秀芬寒假期间,我怀着虔诚的心又一次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借用作者尹建莉老师的一位老同学的说法是这样的:我原来只看到了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

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身为教师,我经常阅读家教方面的书籍,相对来讲却忽视了专业成长方面的书籍,本身是不是一种失职啊?原来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但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我慢慢的悟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与教育学生是同步的。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琢磨相关的技巧,这些对于教育学生来讲是通用的。

首先,相信阅读的神奇魅力,并且注意给孩子阅读的技巧。

尹老师在书中谈到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女儿讲故事,不是讲,而是读。

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

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

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读得多了,许多“白字”就自然解决了。

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

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努力践行这样的理论,并且现在慢慢的由妈妈讲故事孩子听向孩子给妈妈讲故事转变,这些需要我去慢慢引导,也需要相关的技巧,比如说,孩子讲了一个故事之后,妈妈要做好记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很多情况下学生能自己处理的问题,能自己阅读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放手,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去接受,兴许学生会和自己的孩子一样乐此不疲呢!其次,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

孩子就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他的人格,智力,情感等等都是在周遭的环境中慢慢建立和培养起来的。

如果小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做出让大人们认为不好的行为,其实那些都称不上是错误,只不过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小事。

硬是归结为错误的话,也应该先寻找错误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先从大人们身上去找问题的根源。

大人们的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说好妈妈是个关键。

那如何成为一个好妈妈呢?这是一个很难很重大的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