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书档案分类

图书档案分类

图书档案分类第一章图书分类与图书分类标准第一节图书分类的意义一、分类的几个概念类: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个别事物的集合,表明某些事物共有一个概念。

类目:类在图书分类体系中又称类目。

类名:表类目概念的名称,叫类名。

分类: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其他显著特征作为依据,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就是分类。

二、概念的划分划分:指以对象的一定属性作标准,将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分成若干种概念,以明确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是由母项、子项和标准三个部分构成。

划分标准:是指划分所依据的对象的某个或某些属性划分规则:1、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或是“划分不全”,或是“多出子项”。

2、划分出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否则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3、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违反这条规则会犯“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4、划分应当按层次逐级进行。

违反这条规则会犯“层次不清”或“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三、图书分类的作用1、组织分类排架。

优点有三:①便于人类按学科系统利用图书。

②便于开架,人们一般习惯于按类求书。

③便于研究读者阅读倾向,为藏书建设提供数据。

2、编制分类目录第二节图书分类的标准一、图书分类标准的含义:图书分类标准又称图书分类根据。

图书分类应以图书资料的本质属性,即图书资料所体现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图书分类的主要标准,以其他属性特征作为辅助标准。

二、图书分类标准的运用次序确定分类标准及其运用次序的依据:①、符合读者检索要求与特点②、适应具体国家的实际情况③、符合学科、专业分类的一般规定④、根据图书资料的出版和收藏情况第三节图书分类与科学分类一、科学分类亚里士多德: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F.培根:记忆的科学、想象的科学和悟性的科学恩格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我国古代:六艺四部毛泽东: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笛卡儿的科学树:整个哲学象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这棵树上长出来的树枝则是其它一切科学。

它们又归结为三门主要的学科,即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

笛卡尔的哲学欲兼容人类的全部知识。

它不但包括形而上学(即我们说的哲学),而且还包含物理学(即科学哲学),及实验科学,例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心理学等。

他认为哲学家不应该斤斤计较于形而上学或物理学的研究,而重心应当在医学、机械学及伦理学上多下功夫。

所以一位哲学家,如果在医学、机械学、伦理学上有成就,才不枉为哲学家。

2.培根认为人类的能力分为三种:记忆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判断的能力。

相应地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种:即记忆的科学、想象的科学、判断的科学。

记忆的科学有历史学;想象的科学有艺术与诗歌;3.恩格斯的分类体系4.现代科学的分类二、图书分类与科学分类的联系它们有紧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科学分类法是图书分类法的基础。

科学分类有两个基本原则:1、客观原则2、发展原则三、图书分类与科学分类二者的区别1、分类对象不同:①科学分类对象是各门学科的研究,图书分类则是图书。

②错误的科学(伪科学)在科学分类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但错误的图书在分类法中有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图书观点的错误就不给予分类。

2、分类标准不同:科学分类是以学科研究及其特殊运动形式作为唯一的分类标准。

图书分类则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知识属性,二是其他属性。

3、稳定性不同:科学分类——自由图书分类——稳定第二章图书分类法的结构原理第一节编制目的与原则一、编制图书分类法的目的1、分类排架 ----对分类法的要求2、组织分类目录 ----对分类法的要求3、明确使用范围 ----给谁使用二、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原则:1、思想性:以马列毛为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类目的确立极其顺序的安排,不仅要从科学概念出发,还要考虑思想政治内容。

2、科学性:以科学分类为基础,采用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具体的逻辑系统,同时考虑图书资料分类的特点,容纳古今中外的图书资料,反映新学科新事物3、实用性:第二节构成原理分类法依据其不同的编制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1、等级体系分类法:等级体系分类法是以概念逻辑和知识分类为基础,主要通过对概念进行划分或概括,以形成新概念的办法,按照形式逻辑的原则,将已知主题组成为层层划分、层层隶属的等级体系。

2、组配分类法:以概念的分析与合成原理编制的文献分类法。

它将主题概念分解为简单概念(或概念因素),按照它们所属的方面或范畴,分别编列成表。

标引时用两个或多个简单概念的分类号的组合来表达一个复杂的主题概念第三节分类法主表的结构一、基本部类基本部类是分类表中须首先确定的最概括的类目,是各级类目逐级扩展的基础。

二、基本大类基本大类是在基本部类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图书的出版状况确定的、一种比较概括的大学科领域的划分,它是分类表中的第一级类目。

《中图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基本部类各自展开为九大类和十大类,连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综合性图书”一起构成二十二个基本大类三、简表概念:简表又称基本类目表。

是在基本大类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特点进行一、二、三度细分出来的类目表。

是详表的类目纲要,是中小型图书馆类分文献,大型图书馆类分期刊的依据。

《中图法》简表是由分类表的第一、二、三级类目构成的,整个简表的类目大约有500个。

四、详表详表是分类法的正文部分,是由简表展开的各级类目构成的。

详表是分类法全部类目的枚举,是类分文献的实际依据。

第四节分类表类目间的关系一、概念:下位类:按照某一属性对一类文献进行划分所产生的类目叫做下位类上位类:被划分的类称为上位类。

母类:上位类亦称母类。

子类:下位类弈称子类。

同位类:各子类之间互称同位类。

类系:连续区分所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从属关系的类目总称为一个类系。

二、从属关系一个类与直接区分出来的子类之间的关系为从属关系。

类目间的从属关系是通过上位类与下位类的隶属形式表现出来的三、并列关系定义:由一个上位类直接区分出来的若干个同位类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关系。

同位类与同级类四、同一关系同一关系时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此外,分类表对于类目的同义词,一般只选择正式的,通用的名称作为正式类名,将不用作正式类名的同义词用圆括号括起置于正式类名之后。

五、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又称交叉关系.在分类表中,凡两个类目外延部分相重合时,这两个类目就具有交叉关系。

具有交叉关系的类目称为相关类目。

类目的从属关系与并列关系显示了类表纵向的系统性,类目的交替与相关关系表达了类表横向多面成族的交叉性。

第五节说明与注释说明:是对分类法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揭示。

注释:1.指示类目的适用范围,解释类目的含义。

2.指示类目之间的关系:3.指出类目的细分方法及某些给号的特殊要求。

4.指示同类书的排列方法。

第三章标记符号第一节标记符号与类目体系一、标记符号与类目体系的关系 (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类目体系主要指类目的结构,即主表。

标记符号的积极作用:1、其作用是作为类目的代号,简化类目名称;2、明确各级类目的先后次序;3、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类目的相互关系。

标记符号的消极作用:1.增加类目受到限制,不利分类法的发展,如法律不独立2.每个类目在分类法中位置固定,不能随意变换。

二、类目体系对标记符号的要求1、简短性:简单、短小。

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号码越简短越方便。

简短的条件……2、助记性:要求号码便于记忆。

助记性的条件…3、表达性:要求是号码能表示类表的结构,显示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层次与次第位置。

4、容纳性:标记符号不束缚类目体系的发展,能适合任何类系的必要细分和增补,能为新出现的学科或问题配上标记符号。

第二节标记符号的种类与标记制度一、种类:按符号的形式,标记符号可分为单纯号码和混合号码两种。

1、单纯号码:凡是采用一种固有次序的号码系统称之为单纯号码。

单纯号码又可分为单纯数字和单纯字母。

单纯字母读出比较困难。

2、混合号码:凡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固定次序的号码系统称为混合号码,这种号码较普遍,如《中图法》、《冒号法》。

二、标记制度1、层累制:又叫等级标记制,是一种与类目相适应,层次分明的标记制度,一般只用一位数字或一个字母表示大类,再加上一位数字或字母表示它的下位类,如此层层累加,用来表示类目的层层划分。

层累制的优点……2、顺序制:利用标记符号的固有顺序来标识类目的编号方法。

3、混合制:又称压缩层累制,它将分类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顺序制,一部分用层累制,使号码的位数不严格反映类目等级的标号方法。

第三节《中图法》的标记符号一、编号方法:《中图法》使用的是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

用字母的顺序表示22个大类,字母后用数字表示以下类目的划分,数字使用小数制。

在标记制度上,基本遵循层累制,尽可能使号码位数代表类目的级次,并能显示出类目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

二、中图法的变通编号方法1、八分法:当同位类超过9个时,将9作为空号,以阿拉伯数字外推方式来扩展类列。

因而又称“扩九法”2、双位制:又称百分法,是为了实现类目有较好的容纳性而采用的一种编号方法。

3、借号法:借用上级号或下级号,同级号码的一种编号方法。

4、间隔编号法:也称空号法,即在同级号码之间或前面预留一定的空号,以适应同位类的扩充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第四章复分表第一节复分表的意义与类型一、复分表的作用概念:复分表又称附表,辅助表,是将主表中按相同标准划分某些类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同子目抽出来,单独编成的、供主表有关类目进一步复分用的类目表。

作用:①简化类表,节省篇幅,使类目体系变得系统、简明。

②增强主表中有关类目的细分程度,使同性质相似类目的细分规范化,使分类法(表、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③提高类表容纳更多概念的能力(增加了排列组合机会),图书情报单位可利用复分表,集中某些图书资料,提供多途径检索。

二、复分表的类型1、通用复分表:概念:是供整个类表各大类中有关类目作进一步区分用的复分表。

通常附在图书分类表的后面。

通用复分表一般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总论、地区、时代、民族。

2、专类复分表:是供分类表中某大类或某大类中的部分类作进一步区分的复分表。

第二节复分表的使用方法一、总论复分表: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学科和事物的总论性问题,二是关于著作类型方面的类目。

总论复分表的使用规则:1、保留号码前的标志“—”,如B83-53 美学论文集。

2、具有本复分表中两种以上形式特征的图书,只可选择其中主要的一种加以复分。

即给一本书分类时,总论复分表只能使用一次。

3、主表中已隐含总论复类表有关内容的类目,不能再依总论复分表分。

如中国文学史。

4、-08慎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