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3)政治黑暗
玄学的主要内容
(1)“意”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 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 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2)“无”和“有” 何晏、王弼“贵无论”。强调“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有”代表宇宙具体之万物,与“无”是母子、本末的 关系。 (3) “自然”与“名教” 自然:宇宙本体,世界本源,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 名教:人们之造作,是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的种 种等级与教化的总称,也可迳直指“礼教” 制度。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阮籍、嵇康、向秀、郭象、裴頠等。 清谈(玄谈): “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 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 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 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唐翼明
• 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服石养生、风姿特秀、萧条高寄、动违礼法
玄学的影响
• 魏晋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时代,发展了哲理 思辨,开出了谈玄析理的风气,且不论年资, 以友交会,与两汉经师的师道尊严迥然相异。 • 玄学的现实意蕴是对魏晋人所追求的理想人 格做理论上的建构。在“贵无”思想的深刻影 响下,魏晋士人在无限的内心世界发现了个体 存在的价值。
玄学的影响
• 玄学在两汉经学日趋烦琐、注重章句注疏的 时候,提出了“得意忘象”,将士人们从烦 琐的考据中解放出来。“名教”与“自然” 之争,实际上是对汉武帝以来儒家伦理道德 的怀疑甚至否定,同时也揭露名教礼法的虚 伪。 • 玄学对文学、音乐、绘画和书法等艺术都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自魏晋以后,我国艺术伦 理、艺术欣赏及创作,都注重“畅神”、 “传神”,追求玄外之音、象外之意,这在 很大程度上与受了玄学“象外之意”、”言 不尽意“的影响有关。
二、“三教合一”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佛、道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 2、表现: A、隋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 B、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尚儒 3、影响:儒学正统地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第八任皇帝成化 帝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 依照“虎溪三笑”之意,作《一团和气》图, 将陶渊明、陆修静、慧远法师三人相拥一体。 以佛教圣地少林寺为例,钟楼前有嘉靖四十 四年(1565年),郑王之子朱载堉所立的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 九流图》,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 体像,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 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三教合流、 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玄学兴起的原因
(1)经学式微
•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杂染天人感应,加上东汉时谶讳 流行,儒学与迷信结合,流于迂腐和荒诞。 • 东汉中期始有人对儒学的神化作出批评,儒学受到冲击。 • 魏时,何晏、王弼以老庄说儒经,使学术风气为之转变。
(2)名教危机
• 阮籍《大人先生传》:“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 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 …… 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 ” • 《后汉书· 孔融传》:“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 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 离矣。 ”
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 立发展,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 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 韩愈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 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 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 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 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 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 和程氏二兄弟)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子可 以说正式实现。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
板块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时期
3.4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厦门三中 薛明石羡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统一走 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格 局;许多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呈现过渡性特点;民族融 合进人高潮,推行“汉化”成为各少数民族不约而同的选择; 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 济遭到一定破坏;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江南的经济地 位逐渐上升;在士族制基础上,汉代以来的田庄经济迅速发 展。 思想文化上:呈现出包容异质和张场个性的时代特征。北方 民族大融合及三教鼎立,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科技 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为隋唐 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空前繁盛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享誉海 外;典章制度完善、先进,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 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 繁荣;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南 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 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一、魏晋玄学
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学 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 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 “玄”指无形无名的“道”,由于魏晋玄学奉 《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注重 形而上的“有无之辨”,故从南朝开始,后人 以“玄学”称谓这一学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