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基础知识(图片记忆)

法律基础知识(图片记忆)


根本法与基本法(存在不同的理解):
根本法是普通法的对称,通常指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 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 基本法是指有些国家某些地区的主要法律。如我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 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宪法规范的特点:
• • • • • 1、最高权威性 2、原则性 3、概括性 4、适应性 5、无具体惩罚性
•法律的特征
1、社会性:法律首先是一
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 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 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 的关系。对于法律理论现象 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可以 用如公平、诚信等社会生活 经验来作为判断标准,只有 符合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论才 可能是正确的。
王 海 打 假 现 象
例如,王海从事专业打 假这种行为对社会到底 有无好处?认识不一, 用社会经验作判断标准, 假冒伪劣产品的制假者 才是重点打击对象。
4、目的性:法律是人制定的,既然是人 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我国各个法律 (文本)开篇都讲“根据什么什么制定本 法”,这就是它的立法目的。如《合同法 》第1条说“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 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不用说了, 看名称就知道。对每一个法律制度、规则, 我们都从目的入手,即解释、运用每一个 制度、规则,一定要紧紧扣住立法目的, 如果有两种解释,则只有紧扣立法目的的 那个解释才正确。
12.4法制宣传日:
• 2001年5月,中宣部、司法部联合召开了第 五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对“四 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经党中 央、国务院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明确 规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 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历年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
• • • • • • 2001年: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2年: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003年: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2004年: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005年: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 建 设 • 2007年: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 2008年: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 2009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公平正义比太阳 还要有光辉"
3月14日上午10时,国务院 总理温家宝应十一届全国 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人 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与采 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 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依法治国,步履艰难, 不断前进!
2010年4月29日十一届人大常委 修改国家赔偿法
•监狱人民警察行使公权力改造 罪犯的特殊使命要求必须学法。
宪法司法化问题:
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 式,对法理、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 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 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 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 先后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我国虽然对违宪审查 作出了一些规定,但由于违宪审查的主体模糊不 清,违宪审查机构至今未能实际建立起来,宪法 司法化存在障碍,故我国的宪法监督仍停留在宪 法的规定中,离制度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违宪审 查远未进入实际的运作阶段。
长期以来,禁止法院 裁决直接引用宪法,但 2001年6月28日起,最 高法院在宪法司法化上 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 大转弯,不再禁止地方 法院适用宪法进行判案。 这源起于山东姑娘齐玉 苓教育权受侵犯案。
山东姑娘齐玉苓,初中毕业考上了济宁商校,却被同村同学陈 恒燕盗用姓名就读直至毕业,毕业后,陈继续冒用齐玉苓名字参加 工作。真相暴露后,齐玉苓以姓名权、受教育权受到非法侵害为由 将陈等人告上法院。这起特殊的侵权案很让法官犯难,陈等人侵犯 了齐玉苓的受教育权,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但却找不到具体的法 律依据,所以决定向最高法院请示。 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 法院作出司法解释【2001】25 号批复,明确指出,以侵犯姓名 权的手段侵犯他人依据宪法规定 享有的受教育权,应承担相应的 民事责任。 根据最高法院的批复,山东 省高级法院对齐玉苓教育权被侵 犯案作出终审判决:判令陈恒燕 停止对齐玉苓姓名权的侵犯,并 赔偿齐玉苓因受教育权被侵犯所 造成的经济损失5万余元。
• • • • • 6、相对稳定性 7、广泛性 8、历史性 9、灵活性 10、纲领性
我国宪法的发展概况:
我国先后在1954年、1975年、1978年 和1982年制订过四部宪法。 1982年宪法中的部分条款,后来又有修 改补充。之后又分别于88年、93年、99年和 04年颁布了四部宪法修正案。 88年修正案明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93年修正案确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国 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
定或修改的,规定和调整除由基本法律调整以外的, 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关系的法律,如《监 狱法》、《公务员法》、《保密法》、《安全生产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禁毒法》、《侵权责任 法》、《国家赔偿法》等。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 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 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如《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政府信 息公开条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 条例》等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 个传说,神仙赠送给黄 帝一只叫做“廌”的神 兽。它长得像鹿的模样, 四蹄、独角、常呈坐姿。 夏天它喜欢生活在水泽 边,冬天它喜欢生活在 长着松树和柏树的树林 里,它爱吃一种肥美的 荐(jian荐)草。
果然蹲在法院门 口啊!
黄帝的大臣皋陶 (相当于现在的最高 法院院长)处理案件 时,有时原告和被告 两造争执不休,连英 明的皋陶大人也很难 断定是非,就常常请 獬豸来帮忙。它用它 的独角去抵触谁,用 口去咬住谁,谁的官 司就输了,那个人就 被判定为有罪。
1、宪法
毛泽东在审阅和修改宪法草案
宪法的性质: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是位和 法律效力,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 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 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 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它规定的基本原则是立 法机关制定普通法律的基础,一切法律、条例 和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都不能与之相抵触, 如有抵触就无效。
3、校正: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
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 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 正常的法律轨道。如对罪犯的改造。
4、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 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 效益。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
本性的作用。
•我国法的表现形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行政规章 7、特别行政区的法 8、国际条约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 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 法。
2002年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通过了部分修改 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写了“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 治国相结合”的内容。
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法 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且假货在小摊贩居多,而大商场上则相对少得多。 而王海为什么只打售假者而不打造假者呢?王海专 打售假者,却不打小贩,只挑大商场,因为售假者 特别是大商场有钱,从他们那里有利可图。从经验 上可得出,专业打假并非为了消费者利益,而是为 了自己的金钱利益。
2、规范性:法律本身就是确立社会生活 中的行为规则,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 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 3、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 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 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赔偿,直接损害 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为三个不同概念, 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规 则。
如《消法》第49条规定 了经营者如有欺诈,按 双倍赔偿,这主要是针 对伪劣假冒(产品)的。 对质量不合格产品则不 适用,质量不合格,我 们可用质量瑕疵担保去 对付、去解决。两个法 律有不同目的,我们要 运用它,一定要从各自 的立法目的出发,否则 就将法律的目的体系搞 乱了,悖离了立法目的。
例:南京一个女大学生在超市购物完后, 超市说她偷了东西,搜了她的身,过后女大学 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一审 判决25万,而二审判决却只判了2万,这两个 判决引起了很大争议,到底是一审判决对还是 二审判决对,有个判断标准问题。精神损害赔 偿制度的目的是给受害人精神上的抚慰,我们 说人的精神是无价的,没有市场价格,不能用 金钱来衡量,但判决精神损害赔偿是给受害人 以安慰,同时也表明社会认为这种搜身的做法 是不对的。法官认为判两万已可以起到抚慰作 用,而判25万则会给(超市)经营者带来损害, 与其过错不符。
2、法律:是依据宪法的原则和规定 制定的,其地位低于宪法,但高于 其他的法律渊源。 按照法律制定的机关及调整的对 象和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基本法 律和一般法律。
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
规定和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基本性和 全面性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则 》、《合同法》、《物权法》、《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6、实用性:学习法律最终是用法律来解决案 件或维护权益,也是学习法律的实际意义。
1、明示: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
• 法 的 作 用
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的,什 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 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 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 2、预防: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 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 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
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 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 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地 方性法规具有地方性,只在本辖区内有效,其地 位和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 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