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消防》教学大纲(适用于建筑装饰工程专业高职学生)一、课程性质《建筑电气消防》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掌握电气消防基本知识,并且掌握各种消防系统地构成、技术原理、安装、调试、保养、验收的基本方法或程序。
并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消火器具进行火灾灭火。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利用录像、IP课件、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既能理解建筑电气消防的基本知识、基本工作原理,同时能够熟练掌握电气消防系统的安装、调试、验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备解决电气消防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原则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实用性为原则,在内容上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五、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本课程属专业主干课程,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管理维护技能和操作规程。
本课程属较新的知识领域,实用性较强,实操的内容较多,理论上必须够用为度,因此,在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和结构体系连贯性的同时,应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六、学时分配七、大纲内容第一章消防系统概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火灾的形成、危害、消防系统的组成及高层建筑的定义、特点以及消防系统的设计、施工及维护技术依据;掌握报警区域、探测区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防火类别、保护对象级别、耐火极限的划分和定义。
教学重点:报警区域、探测区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防火类别、保护对象级别、耐火极限的划分。
教学难点:报警区域、探测区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防火类别、保护对象级别、耐火极限的划分。
教学内容:第一节消防系统概述一、消防系统地发展二、消防系统的组成三、消防系统的分类第二节火灾状况分析一、火灾形成条件二、造成火灾的原因三、抑制火灾的措施第三节高层建筑的特点及相关区域的划分一、高层建筑的定义及特点二、高层建筑的分类及相关区域的划分第四节消防系统设计、施工及维护技术依据一、法律依据二、设计依据三、施工依据教学建议:通过一些火灾实例,告诉学生火灾的危害性以及消防的重要性。
复习参考题:1、消防系统有那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基本作用是什么?2、造成火灾的原因来自那几个方面?3、什么叫报警区域、探测区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比较四个区域的大小。
4、我国的消防方针是什么?第二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火灾报警系统的组成、分类;熟悉各种报警设备的使用、选择;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及相关涉及知识;同时具有独立操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及相关涉及知识教学难点:火灾报警元件、设备的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第二节火灾探测器一、探测器的分类及型号二、探测器的构造及原理三、探测器的选择及数量确定四、探测器的布置五、探测器的线制第三节火灾报警系统附件一、编码手动报警按钮二、消火栓报警按钮三、现场模块四、声光报警盒五、报警门灯及诱导灯六、总线中继器七、总线隔离器八、总线驱动器九、区域显示器十、CRT彩色显示系统第四节火灾报警控制器一、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分类、功能和型号二、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构造机工作原理三、区域与集中报警控制器的区别四、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接线第五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应用示例一、传统型火灾报警系统二、现代型火灾报警系统教学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观附近商场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复习思考题:1、火灾报警系统有那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什么?2、探测器分为哪几种?各种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3、火灾报警控制器有哪些种类?4、简述HSSD激光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5、区域及集中报警控制器的设计要去有哪些?第三消防灭火系统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灭火系统的分类、灭火的基本方法及执行灭火的基本功能;掌握室内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洒系统的构成、全电压及降压的电气控制原理及安装情况;明白气体灭火系统的构成及原理,能进行施工。
教学重点:室内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洒系统的构成、全电压及降压的电气控制原理及安装情况,气体灭火系统的构成及原理教学难点:全电压及降压的电气控制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自动灭火的分类及基本功能二、灭火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一、消火栓灭火系统简介二、室内消防水泵的电气控制第三节自动洒水灭火系统一、基本功能及分类二、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四节卤代烷灭火系统一、概述二、1211气体灭火系统的组成三、1211气体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四、气体灭火装置实例第五节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类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组成及自动控制三、系统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第六节泡沫灭火系统一、概述二、系统的分类及工作原理三、泡沫灭火系统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第七节干粉灭火系统一、干粉的类型及干粉系统的分类二、干粉灭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教学建议: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学校的灭火系统,并熟悉灭火系统的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复习思考题: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功能及分类有哪些?2、简述闭式喷头的工作原理。
3、两路电源互投自复电路有何特点?如1号泵无电,2号泵如何投入?4、简述压力开关的工作原理。
5、泡沫灭火系统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第四章安全疏散诱导与防排烟系统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全疏散诱导的意义和内容、防排烟的基本概念、防排烟的监控及消防电梯的设置;掌握几种常用的防排烟设施的原理及火灾事故广播的容量、设置场所、广播方式等;学会火灾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灯标志的设置方式和有关要求;具有系统性施工的能力。
教学重点:常用的防排烟设施的原理及火灾事故广播的容量、设置场所、广播方式教学难点:常用的防排烟设施的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安全疏散诱导与防排烟的作用二、安全疏散诱导与防排烟系统的内容第二节防排烟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火灾烟气危害机控制二、防烟、防火分区划分的目的三、高层建筑防排烟设施的分类和范围四、火灾情况下对防排烟设施的要求第三节防排烟系统一、排烟系统二、防烟系统三、防排烟系统的适用范围第四节防火分隔设施的控制一、防火分隔设施的概念二、防火门三、防火卷帘四、防火阀五、防火窗六、正压风机控制七、排烟风机控制八、排风与排烟风机共用控制第五节消防广播与消防通讯一、火灾消防广播系统要求二、消防广播系统的构成及控制方式三、消防通讯第六节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灯标志一、应急照明二、疏散指示照明第八节消防电梯一、消防电梯的设置场所二、消防电梯的设置数量三、消防电梯的设置数量教学建议:带领学生参观商场及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系统,了解消防电梯的有关知识。
复习参考题:1、说明防烟分区是如何划分的?并说明防烟分区和防火分区的区别。
2、简单介绍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
3、扬声器布置应注意考虑哪些因素?4、什么是消防电梯?其作用是什么?5建筑物设置防排烟系统的必要性是什么?第五章消防系统的供电、安装布线接地与预算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消防系统供电特点,熟悉消防布线要求与接地方法,掌握消防设备的安装,具有指导施工的能力,同时掌握消防工程预算的编制。
教学重点:消防设备的安装方法教学难点:消防布线要求与接地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消防系统的供电一、对消防供电的要求和规定二、消防设备供电系统三、备用电源的自动投入第二节消防系统的设备安装一、探测器安装二、报警附件安装三、消防中心设备安装第三节消防系统的布线与接地一、布线与配管二、消防系统的接地教学建议:1、带领学生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消防供电系统的线路布置和原理。
2、组织学生进行消防线路的接线实训。
复习参考题:1、常用探测器的安装有哪些特点及要求?2、消防系统的布线有何要求?3、消防中心控制设备的安装要求有哪些?4、简述消防系统的接地装置的安装要求。
第六章消防系统的开通调试验收及维护运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消防系统施工时应该符合哪些规定、验收前系统的调试内容,掌握验收条件及维护方法,并具有独立调试和维护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调试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系统调试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第一节消防系统的开通调试一、消防系统稳压装置的调试二、室内消火栓系统的调试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调试四、防排烟系统的调试五、防火卷帘门的调试六、空调机、发电机及电梯的电气调试七、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的调试第二节消防系统的检测验收一、验收条件及交工技术保证资料二、项目验收的具体内容第三节消防系统的使用、维护与保养一、一般规定二、重点部位的说明第四节施工与调试的配合及消防报警设备的选择技巧一、施工与调试的配合二、消防报警设备的选择技巧复习思考题:1、室内消火栓系统调试步骤由那些?2、防排烟系统如何调试?3、系统竣工验收的要求是什么?4、系统运行有哪些规定?第七章消防系统的设计知识与应用实例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消防设计原则和程序,学会根据具体工程查阅相关规范,确定工程类别、防火等级。
教学重点:消防设计原则和程序教学难点:根据具体工程查阅相关规范,确定工程类别、防火等教学内容:第一节消防系统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一、设计内容二、设计原则第二节设计程序及方法一、设计程序二、设计方法第三节消防系统应用实例一、工程概况二、设计内容三、设计效果图举例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学会查阅相关的消防规范、手册。
复习思考题:1、消防设计的内容有哪些?2、如何确定消防设计方案?3、编写设计及算书和说明书包含哪些内容?八、教材《电气消防》(第二版)主编:孙景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九、参考书:《楼宇电气控制系统》主编:孙景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自动消防系统设计安装手册》主编:李东明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