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美国可以说是一位“好老师”。
当年美国通过税收补贴来促进出口,刺激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相继实施了DISC、FSC和ETI三个税收法案,也相继被欧盟投诉至WTO,虽然每次都是以美国败诉为结局,但就其实际效果而言,美国却堪称“赢家”,因为这长达十多年的漫长的争端解决程序在客观上已帮助美国“从容地”实现了其预定的税收政策目标。
(三)适度相机调整贸易税收政策,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在我国位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已成为共识。
2008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增幅明显放缓,其中,取消“三高一低”产品的出口退税、针对资源性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税收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诚然,配合贸易战略的转变,通过相机调整税收政策来缓和贸易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可行的,但应注意适度,因为政策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
从长远来讲,“非中性”的退税政策存在对自由贸易的扭曲效应,有违WTO的原则精神,故不排除被他国指控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1)丁 毅《入世五年,税收应对之路》,《中国税务》2007年第3期。
(2)麦克尔・达利著,曹洋等译《WTO与直接税》,《税收译丛》2007年第1期。
(3)龙英锋《美国“DISC”、“FSC”、“ETI”税收案的启示》,《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1期。
(4)李海莲《我国‘非中性’出口退税制度的完善》,《国际商务财会》2007年第12期。
(5)靳东升、龚辉文《经济全球化下的税收竞争与协调》,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税学院(责任编辑:王 敏)我国制造业行业关税有效保护率的变动◆ 王 恬内容提要:作为贸易保护手段,名义关税水平的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保护程度的降低,因为反映产业保护程度的指标是关税有效保护率(ERP,EffectiveRates of Protection)。
近年来,我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关税减让表不断降低名义关税,那么相应的关税有效保护率有什么变动趋势?本文利用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对我国1999~2007年间制造业行业的名义关税进行了关税有效保护率的测算,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变化状况。
结果显示,随着名义关税水平的不断降低,国家重点扶植行业的有效保护率仍在不断提高;关税有效保护率的高低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和国家相应的产业政策。
关键词:制造业 关税有效保护率一、关税有效保护率的测算及判定名义关税只反映了对最终产品国内生产者的保护程度,事实上,资源配置不仅取决于对产品本身的名义保护,而且还取决于对中间投入品的税收和补贴。
关税有效保护率是对某种产品生产增加值提供的一种保护,是某一产品相对于自由贸易下单位增加值提高的比率(Corden,1966)。
假定某一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j,中间投入品有i种,那么,其关税有效保护率为:ERPj=Vj-V/j = [Pj-∑Piaij]-[P/j-∑P/ia/ij]=tj-∑aijti∑aijti V*j PIj-∑P/iaIij ∑aij∑aijti (1)其中,tj是对j种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ti是对i种中间投入的名义关税税率,aij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需投入i产品的数量,即投入产出系数;Vj为商品j在关税扭曲下的单位增加值(Pj-∑Piaij);V’j为自由贸易下商品j的单位增加值(Pj-∑P/iaij);Pi代表国内生产者面对的商品i的国内价格P’i(1+ti), P*i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从上式可见,有效保护率是三个变量的函数:一是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最终产品名义关税税率的上升,有效保护率上升;二是其他条件不变,进口投入品名义关税税率的上升会提高最终产品的中间成本进而降低有效保护率;三是给定名义关税水平,投入产出系数aij越高,有效保护率越高。
但在征收关税时,各种投入品之间的价格比例会发生变化 ,ai将调整为aij/,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ij/= aij(1+ti)/(1+tj)。
因此,有效保护率公式转化为:ERPj= 1-∑a/ij -1 1 - ∑ a/ij 1+tj 1+ti (2)在实际测算时,a/ij采用的是《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122个产品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制造业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然后根据28个制造业行业的关税税率ti和tj,计算出28个制造业行业的有效保护率。
①判定有效保护率的保护程度还要结合名义关税税率的高低,一般认为两者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形:1.有效保护率为正且高于名义关税税率。
这首先表明该行业得到了关税的有效保护;其次,表明投入品和最终品关税税率的设置有不同的等级,目的在于提高对不同深度加工工业的有效保护。
2.有效保护率为正且低于名义关税税率。
这表明,通过提高中间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可以降低对最终品的保护。
3.有效保护率为负。
负保护率表明对进口投入品征收关税如此之高,以至于中间品成本上升抵消了最终品和中间投入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导致使用这些进口投入品加工成最终品不如直接进口最终品。
二、1999~2007年我国制造业行业关税有效保护率的变动情况②(一)总体变化趋势1.总体关税水平呈下降趋势。
1999~2007年间无论是制造业各行业的名义关税水平还是有效保护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惠国关税平均下降了43.54%,有效保护率平均下降了33.12%。
2.关税结构基本合理。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阶梯形的有效保护结构。
即对投入品、中间产品、最终制成品实行由低到高的关税税率。
二是对不同性质的投入品设置不同的税率。
对于投入品多为资本品的制造业行业(国内民生必需且国内紧缺)往往实行低关税的保护政策,目的是鼓励进口。
如专用设备业有效保护率从1999年的14.43%降到2007年的7.98%;对于投入品多为消费品(我国能大量生产可以基本满足自身需要)的制造业行业实行高关税政策,即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如食品加工业9年的平均有效保护率为22.86%。
3.关税有效保护率总体下降幅度大于名义关税税率的下降幅度。
名义关税税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家具制造业(降幅为74.98%),其次是医药制造业(降幅为70.95%)。
有效保护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也是家具制造业(97.59%)和医药制造业(91.06%)。
此外,在28个行业中,无论是名义关税还是有效保护率,下降幅度超过50%的行业都是8个,下降幅度超过20%的行业累计都是26个。
一般情况下,随着名义关税税率的下降,有效保护率也会随之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部门9年①1999~2004年28个行业的最惠国税率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2004~2007年28个行业的最惠国税率由《中国海关进出口税则》8位HS编码商品的最惠国税率调整而来,调整方法来自于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以下数字无特殊说明均是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的。
i i iiiii间有效保护率是随着名义关税的下降而上升的。
如橡胶、塑料、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和皮革毛皮羽绒这5个行业其有效保护率是上升的。
这是由于所在行业中间投入品关税比最终品关税的下降幅度更大而导致了有效保护率的逐年上升。
这说明国家意在加强对这些行业最终品的保护。
(二)有效保护率与名义关税税率的变动根据有效保护率保护程度的判定方法可以对28个制造业行业的名义关税税率和有效保护率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归类(表1)。
从中可以总结出几条规律:率为负值。
这说明直接进口该行业的最终品要比进口中间品进行加工的生产成本更低。
此外,有些行业的有效保护率与其名义关税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如医药制造业有效保护率在1999~2001年低于名义关税,在2002~2004年则高于名义关税税率,而2005~2007年又低于名义关税税率。
橡胶行业、非金属行业、电气机械和电子通讯类行业从2000年起有效保护率高于名义关税税率;电子通讯类行业2005年起有效保护率又低于名义关税税率。
家具制造业从2005年起有效保护率低于名义关税税率,仪器仪表行业从2003年起有效保护率高于名义关税水平。
(三)有效保护率变动的行业特征及所体现出的产业政策表1的结果是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行业特征和国家相应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的。
把28个行业的关税有效保护率以10%和30%为界,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别,结果见表2。
从中可见,制造业各行业的几个显著特征:1.有效保护率高的行业通常是国家重点保护或者说重点扶植的行业。
如烟草制造业是国家限制进口的行业,其有效保护率虽然逐年降低但2001年以前(包括2001年)都超过了100%;2002年以后的有效保护率虽然低于100%,但平均水平仍然高达91.41%。
其次,交通运输设备业的有效保护率远远高于名义关税并且还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构成这类产品最主要组成部分的汽车的整车进口税率在2006年7月前仍处于禁止性关税水平,国家大力扶持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2.对于国内能够大量生产且比较优势较大的消费品行业,高关税保护可以限制其高档品和奢侈品的进口。
如饮料制造业的有效保护率平均高达61.32 %;纺织鞋帽业、文体用品行业和塑料制品业的有效保护率都大于30%。
3.加强了进口竞争行业的有效保护。
如表2第2列有效保护率处于10%~30%的行业,其特征是国内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又达不到高技术水平;或者说其生产销售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比例但又受到国外同类商品的竞争。
出于保护和扩大国内市场的目的,实行了较高的有效保护率。
4.对于国内不能生产的资本品行业或属于不可「Forum论 坛」表1 有效保护率与名义关税税率之间的关系率计算得到;2004~2007年相关数据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税则》8位HS编码商品的最惠国税率计算得到。
1.多数行业都得到了有效保护,有效保护率高于名义关税。
如表1第1列中的13个行业,基本上都是消费品或者资本品行业。
通过对中间投入品征收较低的关税(与最终品相比较),实现了对该行业的有效保护。
2.有7个行业鼓励进口竞争,即名义关税水平高于有效保护率的行业(表1第2列)。
这些行业基本上都是原材料生产行业,其大部分产品并不是作为最终品来进行消费,而是给其他行业提供中间品。
鼓励这些行业进口,可降低其他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个别年份实行了关税的负保护,有效保护率为负。
如印刷业和媒介复制业从2002年起有效保护料生产行业,有效保护率则低于名义关税,鼓励进口。
可见,我国制造业的关税结构基本是合理的,关税有效保护率的高低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和国家相应的产业政策。
在今后的关税调整过程中,我们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电子、化工、信息技术产品的原料、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实行较低进口关税水平,以降低国内生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