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建筑案例汇总

博物馆建筑案例汇总

第一组
一、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刘家琨
“钟”展区: 平面为方圆相套,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凹入处的壁面上满 布壁龛,形成四面钟墙。 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不置一物,仅有光影。使人在经过迷宫般曲折回 绕的路径后突然进入静谧封闭的声学空间,形成极大的空间张力,为 整个展区高潮。
游览路径 空间张力(空间高潮)
主题体现:
1、材料: 均采用文革时期通用的清水红砖,以表现一种单一、极端、纯粹、狂热的 特殊时代氛围。 2、空间(感受声音、光影与时间): 1)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不置一物,仅有光影(古时计时元素)。 圆形空间特有的声学特殊性,形成“回音壁”和“中心聚焦”等特殊建筑 声学现象, 2)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凹入处的壁面上满布壁龛,形成四面钟 墙。 3)神圣性
游客们在与公园相邻的下客区便开始了他们的参观行程。他们首先听到和看到的全都是孩子们在公园里嬉戏 玩耍、与家人在公园里野餐时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以及运动的场景。由于这栋建筑的部分结构建造在草木繁 茂的公园景观之下,因而当参观者们进入这栋建筑中、沿着长长的下坡道行进时,仍然需要在视听方面营造 一种与公园相连的、平缓的变化过程。当游客进入建筑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转变过程的顶点——从充满乐 趣的、自由自在的公园氛围转变为一系列孤立的空间中,这里充斥着影像档案记录。


美术馆的主入口 设于厂房南山墙 面,以一个T形平 面的清水混凝土 建构体与被改造 为景观水池的原 印染厂的过滤池 相连。 过滤池上的景观 浮桥与玻璃平台 步行系统在美术 馆的主山墙前展 开了与艺术园区 主广场的自然山 景相对的游园戏 台。沿着这条不 经意的游园路径 步入美术馆,仿 若穿行于自然与 人造物、工业与 后工业文明之间, 以及在不同的时 间端点之间的游 走。
的胜利公园,增
强达拉斯建筑效 果。
大厅
天窗
太阳能收集器
一层平面图
平台 大厅
主入口 咖啡厅
商店
厨房
二层平面图
庭院
机械
儿童展区
运动展厅
现代展厅
礼堂
机械
三层平面图
画廊
中庭
四层平面图
博物馆带领人们领略到两处德克萨斯州当地的生态环境:
一处是当地的大型冠层树种森林,另一处是当地沙漠节水型园艺平台。
中庭
墙:在入口广场、在新建
纪念馆屋顶的 两侧、在纪念公园的水池 旁,都设计了长长的墙体。 这些墙体或以文字、或以 浮雕、或以其扭曲转折的 形态、或以其围合的绝望 封闭的空间来无声诉说这 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悲剧故 事,传递当年遇难者无处 逃避的绝望心情。
伤痕:新建纪念馆的开窗方式采用了
类似伤痕的处理手法,既符合纪念建筑独 特的采光需要,也突显了场所精神中的杀 戮主题。

一系列重复的模块构建了分化不同的区域,同时也保持着整个建筑综合体的统一。 在街道和空间上参与社交的体验也被考虑在内。公共空间是由屋顶和露台交错布 局而成的,使人能够与之产生身心的联系与互动。
根据高差条件体块推演出基本方案形式 根据通风采光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确定整体造型
相同模块的重复变形
一个由屋顶景观,梯田和庭院构成的复杂结 构很大程度提升了观摩者的参观体验,并让 社会交际变得容易实现。当然建筑理念也充 分考虑了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只是常规的 建筑走向。建筑核心理念是建造出一个具有 教育意义而又不违背传统惯例的既真实又生 动的公共空间。
内部空 间
主展厅“黑色 钢盒 ” 木材纹理混凝 土
木地板


核心的内部空间——主 展厅——被悬置在厂房 空中的黑色钢盒体,特 别之处在于顶部是原厂 房空间的采光排风结构, 为展厅提供的柔和的顶 光。 这个封闭展厅的原色钢 板盒体通过独立的几片 混凝土剪力墙和细钢柱 列支承,平面上线性延 展的支承结构物在竖向 连接了与室外联通的首 层地坪和二层展厅之间 的观展交通,并分隔和 定义了美术馆首层架空 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模 块,包括前台、入口展 厅、阶梯大厅、艺术品 商店和可以灵活间隔的 多功能空间。首层空间 与户外景观相连,营造 一个流动的半户外空间 叙事,连接艺术与自然。
游客入口
展览A区
展览B区
船坞尾部过渡区
展览C区
过廊
礼堂和过廊
底部
出口
平面图
Z字形的空间始终贯穿整个博物馆
剖面图
生成过程
THE END
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
设计师: Morphosis建筑事务所 地点:美国,德克萨斯州 面积:16,722 sqm 年份:2012
佩罗自然科学博 物馆位于达拉斯
烛之路:沿着墓道般的入口,
进入以烛光之路为主题的冥想厅。 相对而立的两面巨大的镜子让漂 浮于水面上的烛光无限延伸,仿 佛世人沿路洒下的无数滴祈祷的 泪。
万人坑
新馆巧妙结合地上地下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上下共3层,其中地上1层,地下2层。展馆地上部分为尖刀 造型,东端最高处离地面18m。地下斜型的展馆设计增大了地下展览馆的空间,营造出不平常的氛围。
核心筒
立方体
结构
基座
• 平台缓缓地向上倾斜,与石屋顶连在一起。 • 整个建筑体被看作是一块大型的立方体漂浮在园景基座上。 • 高低起伏的屋顶景色包含了岩石和当地抗旱的草坪,呈现出拉达斯当地的地质情况,也展现出一个随 着时间推移历经自然演变的生命系统。
• 从入口狭小空间不断移动,视线透过中庭也在不断向上移动。 • 中庭容纳了建筑物的楼梯、自动扶梯和电梯。
• 这种动态的空间行进布局让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 从一层开始,一系列自动扶梯可以将游客从中庭送达博物馆的最高层。 • 游客可到达全景平台,能够鸟瞰拉达斯市中心的景色。
• 游客可从这个平台沿顺时针方向的螺旋状小路继续向下前进。
• 从顶层不断下降的小路环绕在建筑物中庭内外,将游客与博物馆的内部以及外部城市连在了一起。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何镜堂
运用倾斜的墙体、平坡的地面、穿插的桥及空间节点设 计,组合成一种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出在当 时特定环境下的场所精神。
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其弯刀的理念;倾斜的形体犹如深埋在土中,形体的裂缝 有折断寓意。以深埋土中折断的军刀代表着日本法西斯侵华的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 为避免新建部分对原有建筑产生压迫感,方案采用了“体量消隐”的设计手法,在西侧将新增的馆藏交流部分建筑 体量化整为零,在东侧将新建的纪念馆埋在地下结合悼念广场设计,建筑融合于景观,从而与原有建筑取得协调。
死亡之庭:原有纪
念馆中以砾石枯树 为主表现“死亡”主题的 庭院是设计中的点题之笔, 扩建部分将改造原有入口 广场,沿续“死亡之庭” 的空间意境,以无生命特 质的砂石铺装广场,并将 这一意境一直沿续到以粗 石铺装的新建纪念馆屋顶 之上,走时的“沙沙”声 犹如大地的哭诉,令人感 受到“生与死”的场所精 神主题。
空间神圣性
1、路径;空间高潮的营造
2、对场馆主题的呼应:材料、空间、文化寓意
3、空间神圣性
二 2015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礼拜堂和文化中 心竞赛决赛方案
2015年5月,在伊斯坦布尔的maltepe区,土耳 其宣布了一项关于建筑的国际性比赛,它旨在 建造出一个宗教与文化混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建 筑。这次竞赛要求建筑师打造出一个能够服务 当代社会信仰需求的设计,而且还需要将历史 与文化传统强有力地连接起来。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观流线从地上到地下再回到地上, 由下层空间走向抬高空间,空间序 列由低向高,象征从屈辱走向胜利, 由战争走向和平。
第三组
大屠杀纪念馆
美国 洛杉矶
2007年 面积:27000㎡
轴侧分解
总平面图
修建背景
洛杉矶市的骚乱从1992年4月开始, 持续六天时间。最先是在南洛杉矶, 然后最终传播到其他地区。骚乱始于 4月29日审判陪审团针对四个洛杉矶 警察局警察的袭击和过度使用武力起 诉被判无罪。录像带记录白人军官攻 击一个名叫罗德尼· 金的非洲裔美国 人后,又由高速警察追击。成千上万 的人在整个洛杉矶市区在洛杉矶暴动, 六天之后法院才宣布裁决。 大量的抢劫,攻击,纵火和谋杀在骚乱 中发生,估计财产损失超过十亿美元。 暴乱发生后,加州陆军国民警卫队, 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彭德尔顿被下令参 与制止骚乱,以帮助当地警方抑制暴 乱。总共53人在骚乱中丧生,超过 2000人受伤。
• 在过去的30年中,阿拉维运动发展到城市中心,造成了历 史与现实,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紧张氛围。由于被称为 cemevis的阿拉维派宗教建筑的规模已经逐渐扩大到适应 新的文化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开始失去了所定义的宗教建 筑具有的特征。设计作品的重点是文化的可持续性,运用 阿拉维文化和价值作为灵感。人文主义、谦虚、社会化和 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是其设计的核心原则。
室内效果注重各种光影的使用变换, 有着礼拜堂,文化中心等丰富的功 能
三、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
项目名称: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 建筑师: BIG+Kossmann.dejong+Rambøll+Fre ddy Madsen+KiBiSi 项目地点:丹麦 建筑面积:6000㎡ 项目时间:2013年
总平图
总体构思上是想要通过不同的建筑形体设计来表达出,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立 面形体设计折断的军刀,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寓意正义战胜邪恶, 死亡之庭是在原有基础上重组而成,院中的砾石与枯树象征死亡,而触目惊心的新建万 人坑遗址更唤醒人们对曾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悲惨历史的记忆。 和平公园中铸剑为犁的纪念碑作为尾声表达祈求和平的愿望。


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 处在独特的历史环境和 空间环境中——在丹麦 最重要和最著名的建筑 与一个宏伟的新文化中 心之间。在这样一个环 境中,博物馆理解了该 地区尤其是克伦堡宫的 特点,从而证明了自己。 它就像是干船坞中的一 个地下博物馆。用一种” 低姿态“突出了它的存 在性。 建筑师没有对有着六十 年历史的船坞墙做任何 变动,而是将画廊设在 了地下,画廊围绕干船 坞墙被设置成连续的环 状(船坞墙成为中央展 品),形成一个开放的 室外区域,游客可以在 这里体验到船舶建造的 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