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第八章 地震
第一节 有关地震的一些概念
一,震源 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 二,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观测点到震 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若小于100Km 为地方震; 100-1000Km为近震;大于 1000Km为远震。
三,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铅直距离。可分为浅源 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 和深源地震(大于300Km) 四,震级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与震源释 放的能量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按地震震级大小分为:超微震(小于1 级)、微震(1-3级)、弱震(3-5级) 强震(5-7级)和大地震(大于7级)
动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
地声和地光
大气异常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表述地震? 2,地震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 3,如何预报地震?
五,烈度 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次 地震根据震中距不同,有不同的烈度。 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的震 动及建筑物和地面受破坏的情况划分的。 我国分为12度。 以上各个地震要素存在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 地震的成因和类型
一,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
(一)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 1,弹性回跳说 2,蠕动说 3,粘滑说 4,相变说
(二)历史地震分析 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 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
二,地震的短期预报 地震的预报
地动仪
(一)微观前兆:地应力变化,地形变化,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 地磁异常,地电流变化等。 地震的预报
地震的预报
地震预报的各种检测手段
(二)宏观前兆:地下水异常,动物反应 异常,地声,地光,大气异常等。
内动力地质作用 弹 性 回 跳
地 震 作 用 . 地 震 概 念
(二)构造地震的特征 1,地震序列: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地 质构造带或同一震源体内发生的一系列 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通常有 主震、前震(预震)、余震。 2,地震序列类型 1)单发型地震:仅有主震。 2)主震型地震:主震特别突出。 3)震群型地震:主震、前震(预震)、余 震差别较小。
二,火山地震 三,冲击地震 四,水库地震
第三节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地震的周期性: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 出现的现象。一般为9~13年为一个周期。 (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相当,也与全 球气候冷热干湿变化周期相当)。
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一)世界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 4,大陆裂谷地震带
(二)中国地震带的划分 1,华北地区:郯(城)——庐(江)地震 带;河北平原地震带等。 2,东南沿海地区:台湾东部;浙-闽-粤沿 海地震带等。(泉州-汕头地震带) 3,西北地区:银川、六盘山地震带等。 4,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地震带。
第四节 地震预报
一,地震烈度区划
(一)地震地质构造分析 1,强震多发生于活动性断裂构造的拐点、 端点、交叉点和闭锁断。 2,强震多发生于新生代形成的或者有继承 性活动的断选陷盆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