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地位);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教育性质);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目的,德智体美劳)。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政教)、教学工作管理{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法、法律法规管理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管理法、数理统计方法。
四、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务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学校运行机制:校长负责制。
五、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
教育本质: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六、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七、教育起源:本能生(生物)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新(心理)房(模仿)源美梦(孟禄)凯(凯洛夫)米(米丁斯基)爱劳动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九、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十、教育学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2.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3.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我国第一部。
(2)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木(布鲁姆)有掌握(掌握学习)哪(布鲁纳)来结构(强调学科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瓦根舍)找饭粒(范例教学)高度赞(赞可夫)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真可谓全面和谐(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十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促进作用: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促进作用:传递、传播、更新、选择。
十二、教育目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鼓励、评价。
(2)理论: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圭那);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罗杰斯、福禄贝尔);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能力本位论;知识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3)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2012考过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理论依据。
(4)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关系:德育——导向和保证;智育——基础;体育——特殊保证;美育——升华;劳动技术教育——手段。
十三、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制)。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义务教育:特点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
确立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006年6月29日,再次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十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课程定义: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知识、课程即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即学习的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3)课程理论:学科中心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杜威);社会中心课程。
(4)课程内容:(5)课程资源分类:1.根据来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根据性质,自然和社会;3.根据载体,文字和非文字;3.根据存在方式,显性和隐性;5.根据功能特点,素材性和条件性。
(6)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过程模式(斯坦豪斯);情景模式又综合课程开发模式(劳顿)。
(7)课程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8)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主要内容:九年一贯,分科;综合。
(其他在科一)十四、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系统性;长期性和间接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念(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本体性;条件性;实践性;文化知识);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语言、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职前培训;入职培;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5)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十五、教育科学研究(1)基本步骤: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主要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基本要求: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仔细;勤于积累,检索方法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文献分类:事实性;工具性;理论性;政策性;经验性。
)提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分析资料;作出结论;撰写论文。
(2)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类型:自然与实验室;直接与间接;参与非参与;结构非结构);教育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个案法;历史法;作品分析法(比较法)。
(3)教育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教育科学研究报告(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教育科学研究论文(标题、内容摘要、序言、征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教育调查报告(题目、前言、总结及附录)心理马斯洛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书)学生指导一、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内发论)人得(弗洛伊德)了四个儿(威尔逊、格塞尔、霍尔、高尔顿)子(孟子):人自身内在要求外(外铄论)出寻(荀子)找落(洛克)花生(华生)+斯金纳:靠外在力量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前提和基础;2.环境——客观条件、提供可能;3.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
○1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快);(2)注意的发展特点;(3)力的发展特点;(4)记忆的发展特点;(5)想象力的发展特点;(6)思维的发展特点;(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单维度思维;万物有灵论;思维具有不可逆论。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成守恒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思维具有可逆性、灵活性;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
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五、小学儿童学习理论:(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的作用(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桑代克——准备、练习、效果律(饿猫逃出迷笼)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箱)强化、惩罚、消退、逃避班杜拉——观察学习(BOBO玩偶实验)(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苛勒——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取香蕉)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习观(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观;知识观;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六、各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能力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性别差异。
2.认知方式: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复合型和发散型。
七、学习兴趣的技法与培养;学习习惯的特点:(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2)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广泛性;实践性;阶段性;模仿性。
八、小学德育:(1)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自觉纪律的形成。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基础)、情(内部动力)、意(精神力量)、行(水平的重要标志);✧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德育过程的基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