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初中)重要考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初中)重要考点总结
(2)启发式原则
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
(3)巩固性原则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主要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8)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道尔顿制: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特普朗制:“灵活的课程表”,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发与生成的教学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2)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测验的准确性);难度;区分度;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
要求:要正确的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Leabharlann 展的规律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教育制度
(1)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课程组织
(1)课程容: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标准和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主要矛盾,因此,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速度不平衡。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关键期和最佳期,事半功倍;
互补性:各个方面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教育的时候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c.注意的转移:个体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d.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吧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在联系。
(5)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第三章中学教学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素质教育的基本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1)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儿童、社会和学科)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正、负);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动机的强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
(1)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2)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a.注意的围(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意识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
b.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个人的主观状态;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