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 一般规定1. 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 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5 ,8 度时不应大于 2.0 ,且均不应小于 1.0 。
4)底部两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0 ,8度时不应大于 1.5 ,且均不应小于1.0 。
5)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 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 计算方法及要点1. 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 )对底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 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底部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和轴向力,宜按下列规定调整:a.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确定;有效侧向刚度的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0,砖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20。
b.框架柱的轴力应计入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确定。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的计算简图。
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的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的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
4. 如底框中抗震墙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符合《抗规》第7.5.6 条的构造要求时,其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框架柱的轴向力和剪力,应计入砖抗震墙引起的附加轴向力和附加剪力,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式中Vw墙体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柱两侧有墙时可取二者的较大值;Nf——框架柱的附加轴压力设计值;Vf——框架柱的附加剪力设计值;Hf、I ――分别为框架的层高和跨度。
2)2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及两端框架柱,其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式中V——嵌砌普通砖抗震墙及两端框架柱剪力设计值;Aw ——砖墙水平截面的计算面积,无洞口时取实际截面的1.25倍,有洞口时取截面净面积,但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度1/4 的墙肢截面面积;M Uyc、M y――分别为底层框架柱上下端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非抗震设计的有关公式取等号计算;H0——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两侧均有砖墙时取柱净高的2/3 ,其余情况取柱净高;丫REc底层框架柱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8 ;丫RE 嵌砌普通砖抗震墙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9。
三. 底框房屋的抗震措施。
1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上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本章第7.3.1 条的规定设置。
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2)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r K 240mm3)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 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4)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 16,8度时不宜少于6© 16。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5)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结。
2 上部抗震墙的中心线宜同底部的框架梁、抗震墙的轴线相重合;构造柱宜与框架柱上下贯通。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1)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2)其他楼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均应设现浇圈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4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
2)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a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 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4)梁的主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5 底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组成的边框;边框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 1.5 倍,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 2.5 倍;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 2 倍。
2)抗震墙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n,且不应小于墙板净高的1/20 ;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
3)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并应采用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4)抗震墙的边缘构件可按本规范第6.4 节关于一般部位的规定设置。
6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层采用普通砖抗震墙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墙厚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Q 应先砌墙后浇框架。
2 )沿框架柱每隔500mn ffi置2 © 6拉结钢筋,并沿砖墙全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 )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 ) 框架柱、抗震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 ) 过渡层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8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抗规》第7.3.5 条至7.3.14 条有关要求。
四. 计算软件。
1. 一般可以采用PKPM和GSCA计算。
个人认为不论软件设计的更为完善性的话,GSCA无疑操作简单也明了些。
PKPM底框部分与上部砌体结构部分需分开计算。
在PMCA录入部分输入结构构件组装楼层及输入布置信息和荷载传导后,上部砌体抗震验算应在PMCA第8项内进行砌体抗震验算及其他计算--可选SATW中接PM8规范算法及有限元计算法分别对底框及上部砌体结构部分计算。
采用PK也可以计算,只是稍微麻烦点,而且PK只能算平面内弯矩,平面外弯矩是程序根据平面内弯矩估算出来的,结果偏大,也不符合实际。
SATW平面内外弯矩均可算,符合实际,比如柱子配筋两方向是算出来的,而PK只算一个方向,另方向配筋是软件根据算的方向估出来的。
所以还是建议采用SATW或者TAT (高层版)计算。
2. 如果采用PK计算的话,网上有这么一个简单的介绍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重点:(1)PM建模,活载输入按照规范走;恒载:空心板+双面粉刷+楼面做法,我大概输3~3.5,现浇板100mm我输3.5~4。
(2)抗震验算通过,侧向刚度比要满足规范。
( 3)有几个重要参数大家需要重视1) 墙体材料自重:一般按照实心粘土砖为22,这个是加双面粉的,没有特殊要求不要动他。
如果确实要动,多孔砖密度较小KP1型资料显示为16.63KN/M3加双面粉,19~20 左右。
2) 按照经验考虑墙梁作用上部荷载折减:这个选项一般不选。
原因无经验即不选。
3) 按照规范方法确定托梁上部荷载:一般不按照墙梁计算,不选。
4 )剪力墙侧移刚度考虑边框柱作用:与剪力墙多少有关,不选偏安全。
上面 4 点可以都不选,但是必须要选的时候希望注意以下几点:关于底框-抗震墙结构框架梁荷载的折减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及以上时,上部荷载不折减按100%乍用在托梁上,托梁配筋与普通梁一样按受弯构件计算.当6.7度(0.1g.0.15g)时,上部荷载可考虑乘折减系数, 此时托墙梁配筋与普通梁一样按受弯构件计算,因此, 输入的折减系数不应太小, 一般可输入0.7~0.9, 但不应少于四层荷载值也可将折减与墙梁同时勾选. 程序根据砌体规范7.3.2 条判断框架梁和过度层墙体是否符合墙梁的一般规定,对符合规定的框架梁和框支墙体按墙梁设计, 对不符合规定的框架梁或框支墙体不考虑墙梁作用, 在不满足墙梁的条件下, 程序按折减去处理, 但一般不考虑框架柱的边框作用.(4)以上通过后,形成PK文件,要一榀抽,然后进入PK查看计算结果。
重要的内容又来了:不要只看配筋,剪力图也是很重要的,强剪弱弯》要深刻理解,箍筋的多少是剪力来决定的,底框主要是剪力控制,一定要注意!SAWTE配筋率不是很直观,我可以看图表确定!恒载,活载图很直观,还可以进行手算符合!重点又来了,附加箍筋,吊筋怎么来的!集中力啊!这在恒活图中表较清晰,还是要查表!上面的数值不知道是标准值,还是设计值!这一点还是请有经验的老师解答一下!如果不放心,还可以在PK中绘制梁图进行复核!3. 有人质疑SATW算出梁偏小,原因有二:第一对话框材料未点砌体,造成无法接PM-8荷载,梁配筋很小显然不对,这是未操作好,是错误;第二操作对了,梁筋小有可能梁下有剪力墙,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