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俗语解释

俗语解释

按下葫芦浮起瓢
【俗语】按下葫芦浮起瓢
【读音】àn xià hú lu fú qǐ piáo
【注】中国古时民间的瓢都是用老葫芦破成两瓣后制成的,相当现代的舀子。

经久耐用,而且人们盛水的时候都是大水缸,这种瓢放在水缸里不会沉下去,是浮着的,随用随取。

2详细释义
本义:刚把水缸里漂着的葫芦按下去,瓢又浮起来了。

引申义:比喻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

形容在遇到问题时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充分而使事情无法得到圆满解决。

用一句成语叫作“顾此失彼”。

3示例
监察部部长说:“我们要不断加大打击不正之风的力度,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出现”
树倒猢狲散: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读音】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rén zhì chá zé wú tú
【翻译】水如果太清就没有鱼了,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了。

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

【含义】做人应当宽容随性,不要过于苛刻。

行百里者半九十[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言末路之难也。

”。

解释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

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

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

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

此成语用来表达贬义,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成语。

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注音:shâ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
释义: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

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

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

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语出《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音: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
释义:源:水源;本:树根。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

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示例:1.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

(毛泽东《实践论》)
用来形容没有基础的东西,不会有长久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