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中考化学章节强化训练——专题十一:开启化学之门

2020中考化学章节强化训练——专题十一:开启化学之门

2020中考化学章节强化训练——专题十一:开启化学之门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 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B.高粱酿酒C.雕刻印章D.烧制陶器2. 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瓷碗破碎B.石蜡熔化C.纸张燃烧D.湿衣晾干3.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国中宣部等17个部门联合下发《“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

下列节能减排措施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风能发电B.植树造林C.太阳能分解水制氢D.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购物4. 生活中的许多变化都能产生热能,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水力发电B.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C.火力发电D.电暖气取暖5. 下列四个家庭小实验,其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用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B.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C.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D.用竹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二、简答题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

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的装置。

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3杀菌和消毒。

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⑴物理性质:;⑵化学性质:;⑶用途:;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

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三、单选题7.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B.液体的加热A.液体的倾倒C.量取一定量的液体D.用滴管取液体8. 下列仪器操作错误的是()A.浓硫酸的稀释B.加热液体C.滴加液体D.过滤9. 某学生量取液体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则量筒中液体的实际体积()A.大于15mL B.小于15mL C.等于15mL D.无法确定10. 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A.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一端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橡皮塞内B.给固体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地方固定加热C.用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时,直接伸入待测液后再挤压胶头D.洗涤试管,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这样连洗几次11. 如图所示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B.C.D.四、简答题12. 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十分重要,若遇到下列情况,应如何操作.①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必须先________,后集中加热.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先________后________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③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加质量________ (大或小,下同)的砝码,后加质量________ 的砝码.13.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为电解水的装置图,试管①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2)B操作集气瓶中既无水又无细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3)用C操作量取水的实际体积会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4)D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五、单选题14. 某同学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在科学探究中这句话属于( )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15. 下列探究没有意义的是()A.探究高温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16. 在下列各项“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A.品尝﹣﹣鉴别白糖和食盐B.观察﹣﹣鉴别黄铜和黄金C.闻气味﹣﹣鉴别酒精和白醋D.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六、流程题17.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其模拟流程如下:(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属于_____变化。

(填“物理”或“化学”)(3)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

Cl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

(4)写出NH4七、科学探究题18. 化学小组同学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一所示),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1)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木条熄灭。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

(2)对气体来源的探究: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不成立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

他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A中反应是否完全,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实验中观察到D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D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

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__________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

八、填空题19. 加热碱式碳酸铜时,观察到固体渐渐由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色,试管口有________生成,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证明是________.九、科学探究题20. 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1)(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________,白色物质可能是①Na2O②碳酸钠③________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_。

(2)(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 2NaOH.(3)(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

(4)(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由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任意写一个)。

21.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使用暗紫色固体A进行探究实验,他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如图:(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F:________。

(2)加热操作中用作热源的仪器是________.(3)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4)反应③的现象是________.(5)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无色气体B,较好的方法是(填编号):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22.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

十一、单选题23.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利于身体健康B.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时发生化学变化C.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天然水经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后通常还是硬水24.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十二、填空题25.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事,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刷洗碗碟的过程是________,判断是否刷净的标准是________.26. 关于茶叶,请回答:(1)饮茶可为人体补充所需维生素。

茶叶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

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其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为________。

(2)绿茶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气氧化而失去营养价值,受热时更容易被氧化。

对于绿茶的保存或饮用方法,请你给出一条建议________。

(3)大部分蛋白质难溶于水。

饮茶时,茶叶中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填“茶水”或“茶渣”)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