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一、选择题1.将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6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B.20 摄氏度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D.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物质都易溶于水B.可将工业废水任意排入内河C.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D.水电解过程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氢气3.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碘放入汽油中﹣不溶解B.打开浓硫酸的瓶盖﹣瓶口有白雾C.在空气中加热铜片﹣表面变黑D.点燃纯净的氢气﹣尖锐的爆鸣声4.下列物质中,易溶于水的是()A.植物油B.汽油 C.蔗糖 D.塑料5.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是示意图,与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A.甲B.甲和乙C.乙和丁D.丁6.下列探究实验中,没有利用对比方法的是()A.探究高锰酸钾的溶解性B.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C.探究氧气的性质D.探究分子的运动7.下表是不同温度时NaCl、KNO3的溶解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0A.将60℃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会减少B.将80℃时NaCl、KNO3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KNO3>NaCl C.40℃时,将5g NaCl、5g KNO3分别加入1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D.用上表数据绘制成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0~20℃8.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象不正确的是()A. B.C. D.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B.金属与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C.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10.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实验相符合的是()A.将不饱和的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B.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C.用氯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D.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镁粉11.将5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硝酸钠的溶解度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2.在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分别取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A、B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A、B均不含结晶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80℃时,A饱和溶液与B饱和溶液相比,前者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比后者小B.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大,则m一定小于nC.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小,则m一定大于nD.30℃时,A饱和溶液与B饱和溶液相比,后者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前者大二、填空题13.食盐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海水中储量很丰富.(1)海水晒盐的原理是;(2)晒盐过程中得到粗盐和卤水.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解度的变化如图.t2℃时,MgCl2的溶解度为g;将t2℃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时,析出的晶体是(填物质化学式);(3)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表:若将②中得到的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的质量是g.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序号).A.①②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B.③④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D.20℃时,将④恒温蒸发25g水,过滤得18g固体.14.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将5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填“有”或“没有”)晶体析出.(2)20℃时,在131.6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g KNO3.15.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1)若要比较KNO3与 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2)20℃时,各取NaCl、KNO3固体3.5g分别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是溶液.(3)若将上表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填序号).A.0℃~20℃B.20℃~40℃C.40℃~60℃D.60℃~80℃三、解答题16.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1)蒸发前原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填字母)的.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溶解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将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6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B.20 摄氏度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D.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利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知识结合过程解决此题.60℃时的一杯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少量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是否饱和获得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解答】解:A、60℃时的一杯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B、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C、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C正确;D、根据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特点,要得到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选A【点评】此题是物质饱和溶液降温的问题,是对这一过程中各种成分变化的分析,抓住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物质都易溶于水B.可将工业废水任意排入内河C.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D.水电解过程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氢气【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专题】空气与水.【分析】A、根据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根据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不是所有物质都易溶于水,如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硫酸钡难溶于水等,故选项说法错误.B、将工业废水任意排入内河,会造成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水电解过程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的是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水体污染、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碘放入汽油中﹣不溶解B.打开浓硫酸的瓶盖﹣瓶口有白雾C.在空气中加热铜片﹣表面变黑D.点燃纯净的氢气﹣尖锐的爆鸣声【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碘能溶于汽油,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纯净的氢气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碘能溶于汽油,碘放入汽油中能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硫酸的瓶盖,瓶口上方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C、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会观察到表面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D、点燃纯净的氢气,会观察到氢气安静的燃烧,不会产生尖锐的爆鸣声,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金属的化学性质、氢气燃烧的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下列物质中,易溶于水的是()A.植物油B.汽油 C.蔗糖 D.塑料【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生活常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植物油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B、汽油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C、蔗糖易溶于水,故选项正确.D、塑料难溶于水,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常见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即可正确解答本题.5.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是示意图,与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A.甲B.甲和乙C.乙和丁D.丁【考点】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②转化成③后析出晶体,③④都是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进行解答.【解答】解: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但是由图象可知,丙和丁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二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D.【点评】本题涉及海水晒盐的原理、溶解度应用等理论内容,要通过该题认真总结.6.下列探究实验中,没有利用对比方法的是()A.探究高锰酸钾的溶解性B.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C.探究氧气的性质D.探究分子的运动【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对比实验是指只允许一种变量,其它条件相同的实验进行解答.【解答】解:A、探究高锰酸钾的溶解性,分别把高锰酸钾溶解在水和汽油不同的溶剂中,存在对照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B、铁钉锈蚀的实验是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来比较而得出其锈蚀的条件,属于对比实验,故B不符合题意;C、研究氧气中性质,就是看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产物的验证,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故C符合题意;D、探究分子的运动性,是探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属于对比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7.下表是不同温度时NaCl、KNO3的溶解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60℃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会减少B.将80℃时NaCl、KNO3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KNO3>NaCl C.40℃时,将5g NaCl、5g KNO3分别加入1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D.用上表数据绘制成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0~20℃【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B、不知道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C、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分析;D、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40℃温度范围内相交.【解答】解:A、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不知道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C、40℃时,NaCl、K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6g和63.9g;将5g NaCl、5g KNO3分别加入10g水中,NaCl不能全部溶解,5gKNO3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正确;D、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4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8.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象不正确的是()A. B.C. D.【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A、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A正确;B、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应该从零开始,故B正确;C、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D、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晶后溶液组成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B.金属与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C.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能是采用的是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若采用的是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金属与酸反应后生成氢气,由质量守恒定律,所得溶液的质量为金属的质量+酸的质量﹣氢气的质量,由于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比产生氢气的质量大,故金属与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的特征、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实验相符合的是()A.将不饱和的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B.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C.用氯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D.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镁粉【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分析】根据具体的反应结合图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将不饱和的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则开始时不会有晶体析出,故溶质质量不会从一开始减小,错误;B、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则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当硫酸消耗完毕,在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正确;C、用氯酸钾制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增大然后不变,错误;D、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镁粉,溶液质量逐渐增加然后不变,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化学反应与图象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1.将5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硝酸钠的溶解度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根据不同温度下硝酸钠溶解度不同进行解答;B、根据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将5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进行解答;C、根据将5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剂无变化进行解答;D、根据将5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剂无变化,溶质质量减少进行解答.【解答】解:A、不同温度下硝酸钠溶解度不同,故此选项错误;B、溶液降温后析出溶质,溶液中的溶质变少,故此选项错误;C、将5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剂无变化,故此选项正确;D、将5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剂无变化,溶质质量减少,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饱和溶液的考查,只要抓住同一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即可解决问题.12.(2013•昆明)在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分别取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A、B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A、B均不含结晶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80℃时,A饱和溶液与B饱和溶液相比,前者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比后者小B.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大,则m一定小于nC.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小,则m一定大于nD.30℃时,A饱和溶液与B饱和溶液相比,后者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前者大【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题】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根据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但不知道80℃时A饱和溶液与B饱和溶液的质量进行解答;B、根据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大,而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说明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进行解答;C、根据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小,而80℃时,物质A的溶解度也比B小,不能说明A、B物质的溶解度哪一个受温度影响较大进行解答;D、根据30℃时A、B的溶解度大小不知道进行解答.【解答】解:A、虽然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但是80℃时,A饱和溶液与B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知道,所以无法比较二者者所含溶质的质量的大小,故A错误;B、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大,而80℃时,物质A的溶解度比B小,说明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m一定小于n,故B正确;C、30℃时,若A的溶解度比B小,而80℃时,物质A的溶解度也比B小,不能说明A、B物质的溶解度哪一个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无法比较m、n的大小,故C错误;D、根据30℃时A、B的溶解度大小不知道,所以无法比较30℃时A饱和溶液与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D错误.故选:B.【点评】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填空题13.食盐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海水中储量很丰富.(1)海水晒盐的原理是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2)晒盐过程中得到粗盐和卤水.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解度的变化如图.t2℃时,MgCl2的溶解度为100 g;将t2℃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时,析出的晶体是MgCl2、KCl (填物质化学式);(3)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表:若将②中得到的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的质量是941 g.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填序号).A.①②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B.③④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D.20℃时,将④恒温蒸发25g水,过滤得18g固体.【考点】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1)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利用海水晒盐,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据此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影响因素和降温后溶解度的变化考虑;(3)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求出加水的质量,根据四组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判断.【解答】解:(1)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2)由图示可知t2℃时,MgCl2的溶解度为100g,将t2℃的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只要溶解度减小的都能析出晶体,由图示可知MgCl2、KCl的溶解度变小,都能析出晶体;(3)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为9g,因此溶液质量为=1000g,因此需加水的质量为1000g﹣59g=941g;分析上述四组溶液,由③组溶液可知50g水中最多溶解18g食盐,因此①②为不饱和溶液,③④为饱和溶液;故A正确;③④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20℃时,③中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且溶解了18g食盐,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故C正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18g,未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为20g ﹣18g=20g,20℃时,将④恒温蒸发25g水,析出氯化钠的质量9g,过滤得到的固体的质量为9g+2g=11g,故D错误;故选D.故答案为:(1)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2)100;MgCl2、KCl;(3)941g;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14.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将5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填“有”或“没有”)晶体析出.(2)20℃时,在131.6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31.6 g KNO3.【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结合溶解度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5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故填:有.(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在131.6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31.6gKNO3,故填:31.6.【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5.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1)若要比较KNO3与 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温度.(2)20℃时,各取NaCl、KNO3固体3.5g分别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是KNO3溶液.(3)若将上表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 B (填序号).A.0℃~20℃B.20℃~40℃C.40℃~60℃D.60℃~80℃【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根据固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来分析;(2)根据2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3)对比硝酸钾和氯化钾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分析溶解度相同时对应的温度范围.【解答】解:(1)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因此要比较KNO3与 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