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港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下·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古代东方写意画的意境潇洒、品格高雅,但这恐怕还不是中国画主要的成就,西方绘画在表现个性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经典作品应该也是不胜枚举,况且西方画家生性淳朴,待艺术真诚,且开放包容,尤其越到近代画面意味也越醇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画作品令西方美慕的恐怕还是水墨写意画,因为书法线条的介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精深幽微,包含广大,这个语言系统又极具现代价值。
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笔线条表现为主导的“写意画”,()。
有了“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就会少很多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脱离人们群众真实情感的美术样式,这也是中华文明以淳朴务实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的特征——对“浮华制作”的厌弃以及对具有“朴实内美”精神品格的笔墨写意的尊重。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精深幽微,包含广大,极具现代价值。
B . 所以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极具现代价值,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精深幽微。
C . 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精深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D . 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精深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它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
B . 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也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
C . 它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
D . 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也将其统摄在内。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特征”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一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B . 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光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C . 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D .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20高三下·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3 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
这种疾病并非 2003 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
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
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冶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
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 38 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
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
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
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各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
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
它可以在体外存活 3-6 小时。
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
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 1 米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
“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 2-12 天(通常为 3-5 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 10-14 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
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
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的。
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出现流行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
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1)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 . “非典”发作时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 . 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 . “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 2-12 天。
(2)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 . 与患者保持 1 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 . 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 . 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 . 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 6 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 . “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 . “非典”患者在 15 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3. (9分) (2017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
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
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
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
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已经来临。
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
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
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
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
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
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
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
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
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月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
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
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
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
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
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
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材料二:《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
’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
”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
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
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
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
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
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