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_2011-2020

湖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_2011-2020

5
水源,科学分析水源水质和水厂供水措施 的相关性,研究制定污染防治方案,开展地 下水污染治理工程示 范,实现“一源一案”。以农村地区受污染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为重 点,着力解决潜水污染问题。
建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风险评估机制,对地 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与水源共处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工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及 加油站等风险源实施风险等级管理,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按照“谁污 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地下水污染隐患进行限期治理。
1
样点(大冶铁矿)出现铁、锰或者亚硝酸盐氮等呈Ⅳ或Ⅴ类。 基岩裂隙水包括碎屑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含水岩组。白垩—古近系含水岩组[K-E]
的地下水中各单项组分含量普遍较低,属Ⅰ、Ⅱ类。铁、砷、亚硝酸盐氮等组分为Ⅲ~ Ⅳ类,仅在个别水样点(咸宁市六六六五、当阳珍珠泉)有所反映;变质岩风化裂隙水 含水岩组[Pt]和岩浆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岩组[γ52-3]的地下水中单项组分评价结果除 岩浆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岩组[γ52-3]中的 pH 值偏低,呈弱偏酸性,属Ⅳ类,少数样点 (大悟县斗店)中的铁、锰含量偏高,属Ⅳ外,绝大部分为Ⅰ~Ⅱ类为主。
(三)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 持续削减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城镇生活污染负荷,控制城镇生活污水、污泥及生活垃 圾对地下水的影响。在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的同时,加强现有合流管网系 统改造,减少管网渗漏;规范污泥处置系统建设,严格按照污泥处理标准及堆存处置要 求对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逐步开展城市污水管网渗漏排查工作,结合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和改造,建立健全城市地下水污染监督、检查、管理及修复机制。 到 2015 年底前,完成大中城市周边生活垃圾填埋场或堆放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 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正在运行且未做防渗处理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完善防渗措施, 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对于已封场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开展稳定性评估及长期地下 水水质监测。对于已污染地下水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顶部防渗、渗滤液 引流、地下水修复等工作。有计划关闭过渡性的简易或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设施。未经 稳定化处理且含水率超过 60%的城镇污水厂污泥不得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 (四)强化重点工业地下水污染防治
防范石油化工行业污染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的油泥堆放场等废物收集、贮存、 处理处置设施应按照要求采取防渗措施,并防止回注过程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石油天 然气管道建设应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确实无法绕行的,应采取严格的防渗漏等特殊处 理措施后从地下通过,最大限度地防止输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新建、改建和扩建地下 油罐应为双层油罐,或设置防渗池、比对观测井等防漏和检漏设施。到 2015 年底前, 正在运行的加油站地下油罐应更新为双层油罐或设置防渗池,并进行防渗漏自动监测。 防控地下工程设施或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 等活动,特别是穿越断层、断裂带以及节理裂隙的地下水发育地段的工程设施,应当采 取防护性措施,预防地下水污染。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地下工程设施建 设,尤其是隧道开挖对地下水的影响。整顿或关闭对地下水影响大、环境管理水平差的 矿山。
2
1.地下水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防治难度大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 部分进入地下水体;雨污分流不彻底,资金投入不足,管网建设相对滞后,汛期污水随 雨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工业企业固废堆场污水排放、渗漏对地下水环境安全 构成威胁。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土壤中一些污染物易于淋溶,对相关区域地下 水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大量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渗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水 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一旦受到污染,所造成 的环境与生态破坏往往难以逆转。 2.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薄弱,防治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省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和资 源量评估方面开展了 相关工作,但尚未系统开展全省范围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估,难以完整描述地 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地下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相关基础数据信息 缺乏,科学研究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治理工程不到位,难以满足地下水污染防治工 作的需求。 3.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认识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地下水污染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难恢复性的认 识还不到位,相关工作明显滞后。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优先的总体方针,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
(2)综合评价 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第四系全新统含水岩组[Qh]地下水水质极差,第四系更新统含 水岩组[Qp]地下水水质较差。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的仙桃西流河—洪湖曹市的第四系更 新统含水岩组[Qp]地下水质量水质极差;新近系含水岩组[N]在单层抽水开采利用 时属于地下水水质良好,若进行混合抽水开采利用时应属于地下水质量较差级别的水。 碳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质良好。 2.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目前各类型地下水的水质遭受到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等化学组分的污染较 为严重。历年的监测资料表明,其含量逐步增高,涉及地段日趋变广。二十世纪六十、 七十年代未检出,变为逐渐有检出到检出含量超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而且有以点 到面不断的扩展之势。其原因主要是广大农村使用农药、化肥、污灌等所致。随着农业 经济的大力发展,“三氮”对地下水的污染将日趋突出。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6
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定期评估有关工业企业及周边地下水环境安全 隐患,定期检查地下水污染区域内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状况。依法关停造成地下水 严重污染事件的企业。建立工业企业地下水影响分级管理体系,以石油炼化、焦化、黑 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排放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业行业为重点,公布 污染地下水重点工业企业名单。
湖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 (2011-2020 年)
一、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 (一)地下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 湖北省地下水资源丰富,其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 410.57×108m3/a(平原 岗区:248.15×108m3/a,丘陵山区:216.49×108m3/a,重复计算量 54.07×108m3/a), 湖北省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为 165.21×108m3/a。 地下水现状开采量 13.97×108m3(1999 年),占可开采量的 8.46%。全省地下水整 体开采程度不高,主要开采的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潜水和承压水)、碎屑岩 类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三类,其中以开采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其次为碎屑岩类 裂隙水,开采方式城镇为机井集中式开采,农村为手压井、民井分散式开采。本省江汉 平原及孝感市为混合型(上、下两层含水层)开采。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较高的分布于沿 江城市及江汉平原。利用地下水的城市主要有孝感市、襄阳市,前者主要用于生活,后 者用于工、农业、生活等方面。 (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1.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1)单组分评价 新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各单项组分含量基本以Ⅰ、Ⅱ类水为主,属Ⅲ类的化学组分 为铁、锰或氨氮。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各单项组分含量基本属Ⅰ~Ⅲ类,并以Ⅰ、Ⅱ类为主,仅个别水
4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 综合考虑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脆弱性、污染状况、水资源禀赋及其使用功能和行 政区划等因素,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及一般 保护区。 针对地下水污染物来源复杂、有机污染日益凸显、污染总体状况不清的现状,基于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水资源 评价、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全国土壤污 染状况调查成果,从区域和重点地区两个层面,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到 2015 年 底前完成我省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基本掌握我省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入分 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按 1:25 万以上的精度进行,主要部署在平原(盆地)和低山 丘陵区,覆盖所有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和潜在地下水开发区。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按 1:5 万以上的精度进行,主要部署在地市级以上城市人口密集区、潜在污染源分布区和 大型饮用水水源区等区域。 (二)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严格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环境执法。定期开展地下水资 源保护执法检查、地 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执法检查和后督察,严 格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准入标准, 落实地下水保护与污 染防治责任,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 污口。 制定超标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方案。针对污染造成水质超标的地下水饮用水
3
和监管力度,边调查边治理,综合防治,着力解决地下水污染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地下 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成以防为主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保 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制定并实 施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政策及技术工程措施,节水防污并重,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协同控 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地下水保护与治理,以预防为 主,坚持防治结合,推动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为重点,综合分析典型污染场 地特点和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切实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 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建立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 建立健全高效协调的地下水污染监管制度,依法防治。 (三)规划目标 到 2015 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全面启动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逐步整治 影响地下水环境安全的土壤,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有所改善,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 到 2020 年,全面监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效控制影响地下水环境安全的土壤, 科学开展地下水修复工作,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地下水环境 监管能力全面提升,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建 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