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益母草,就有一个不得不讲的感人故事。
相传有一个叫茺蔚的小孩,他的母亲在生他时得了“月子病”且多年不愈,几年以后身体越来越虚,乃至卧床不起。
小茺蔚眼看着母亲的病越来越重,他暗下决心,要把母亲的病治好。
于是他外出为母亲求医问药,然而历尽艰辛却未能如愿。
一天,他借宿古庙,庙内老僧见他一片孝心,就送他四句诗,让他去找一种草药。
诗云“草茎方方似麻黄,花生节间节生花,三棱黑子叶似艾,能医母疾效可夸。
”小茺蔚沿着河岸找了起来,终于找到了那种茎呈四方形、节间开满小花、结有黑色三棱形小果实的植物。
母亲服用后不久竟痊愈了。
由于这种草是小茺蔚为医治母病而找到的,且又益于妇女,于是人们就把它取名为益母草,它的种子就叫茺蔚子了。
益母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
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包,肝经,具有去淤生新,活血调经的功效。
因其常用于妇女血脉阻滞之月经不调、经行不畅、小腹胀痛、产后恶露不尽等病症的治疗,被视为“妇科经、产要药”。
因此,也有人说,益母草是专为女人而生的草,有“坤草”之别称。
痛经者不妨试试益母草煮蛋
痛经是女性朋友的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未婚或婚后未孕的年轻妇女。
其主要症状是月经前后或月经期间下腹疼痛,并伴有腰酸,呕吐等不适。
痛经在医学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是经妇科检查未发现病理变化者;继发性痛经是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生殖系肿瘤,盆腔炎症等。
继发性痛经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
原发性痛经虽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往往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其实,原发性痛经的朋友除了月经前及月经期要注意避免劳累、受凉、情绪紧张等因素外,还要坚持饮食疗法,其中用益母草煮鸡蛋就是不错的选择。
益母草煮鸡蛋不仅取材方便,而且烹调方法也非常简单。
具体做法为:取鸡蛋两个,益母草30克,元胡15克,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喝汤。
经前1天~2天开始服,每日1剂,连服5天~7天。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痛经的发生与淤血的存在有着密切关系。
方中鸡蛋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益母草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益母草可通过松弛痉挛状态下的子宫、缓解炎症等多种途径起到抗痛经的作用;元胡具有行气活血,散淤止痛的作用,是临床上治疗痛经的常用药。
三者合用可起到行气、养血,活血、去淤、止痛的作用,是痛经患者的食疗佳品。
需要说明的是,益母草煮鸡蛋并非对所有的痛经患者都有效。
根据痛经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将痛经分为气滞血淤、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五种证型,而益母草煮鸡蛋最适合于气滞血淤型痛经患者食用。
这类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往往不太规律,在月经前2天~3天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心烦、胸闷,常常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量少,色黯有块。
除了坚持吃益母草煮鸡蛋外,气滞血淤型痛经患者平日还应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舒肝理气、活血调经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柑橘、佛手、茴香菜等。
其他类型的痛经患者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食疗。
药流后阴追出血,单味益母草来帮忙
药物流产现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阴道流血量多、流血时间长等并发症是目前药流的主要问题和缺点。
中医学认为,流产可致冲任受损及胞宫留淤、产后虚损,不能固摄,淤血阻滞导致血不归经,日久不净,“虚和淤”是病机的要点,故在治疗上遵循“虚则补之,淤则行之,热则清之”的原则,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祛淤止痛作用,特别适合流产后的患者服用。
因此,药物流产者在孕囊排出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加用益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次。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益母草能够促进子宫肌肉持久收缩,使子宫黏膜下微小血管闭合。
子宫黏膜下微小血管停止出血,有利于子宫黏膜功能层迅速再生,覆盖整个子宫腔,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同时益母草又有调经的作用,可治疗因药物流产所致的月经紊乱。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人工流产后同时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益母草水煎剂,因为子宫收缩可能导致环的位置移动等。
产后调理,益母草大显神通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益母草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宁等多种生物碱以及苯甲酸、氯化钾等成分。
益母草浸膏及煎剂对子宫有强烈而持久的兴奋作用,不但能增强其收缩力,同时还能提高其紧张度,正适合产后妇女服用。
服用方法为:益母草15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或者服用益母草的成药,一般是6克~9克,每日两次。
而对于产后常见的腹痛、恶露不尽等症状,益母草更是能大显神通。
产后腹痛: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收缩,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日~2日出现,持续2天~3天自然消失,医学称之为“宫缩痛”、“产后痛”,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
若腹痛阵阵加剧,难以忍受,或腹痛绵绵,疼痛不已,影响产妇的康复,则为病态,应予治疗。
中
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为气血两虚、淤滞子宫,对于因气血两虚所引起者,宣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气血作用的药膳或药物,而对于淤滞子宫所引起者,则要采取活血化淤、温经止痛的治疗方法,这类患者常常表现为产后小腹疼痛,触按腹部后疼痛加剧,食用温热的食物后疼痛缓解;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面色青白,四肢发凉。
益母草具有祛淤止痛的作用,因此,比较适合于产后淤血阻滞子宫所致的腹痛,但因益母草性微寒,因此,最好与其他温热性的药物一起使用,这样,既能发挥益母草祛淤止痛的作用,又能避免其性寒对腹痛产妇的不良影响。
因此,因淤血阻滞所致的产后腹痛患者可取益母草30克,桃仁10克。
干姜10克,米酒适量,以上3味水煎取汁,加入米酒搅匀饮服。
每天1次,连用7天。
亦可取益母草30克、生姜30克、大枣20克、红糖1 5克,水煎服。
每天1剂。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医学上称之为“产后恶露不绝”。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虚,血淤、血热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益母草性微寒,具有祛淤生新的作用,对于血淤,血热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且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产后由于胎盘娩出后子宫内有许多创面,创面血管破裂容易引起大出血,这时益母草收缩子宫肌肉的作用,会收到压迫止血的功效,并能促进恶露的恢复。
因此,产后恶露不尽者可取益母草30克,赤小豆1 00克,黄酒50毫升。
益母草用纱布包好,和赤小豆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煮,待赤小豆烂熟后取出药包,加入黄酒搅匀,吃豆饮汤,每天1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益母草性微寒,尤其适合于血色红、怕热的产妇。
而对于产后怕冷、小腹冷痛、恶露不尽、血色黯淡的产妇,经中医辨证属于血虚、血淤挟寒引起的产后腹痛,则可以使用药性偏热的生化汤。
生化汤来自著名的《傅青主女科》,是清代著名医家傅山所创。
中医认为,淤血不祛,新血不生,本方能化淤生新,所以取名为“生化汤”。
生化汤性质偏热,由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去皮尖)6克,干姜(炮黑)2克,炙甘草2克组成。
从产后第3天开始,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
每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用3剂~7剂即可。
本方可以养血祛淤,温经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生化汤有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抗贫血、抗炎及镇痛作用。
孕妇禁用益母草
益母草主要含有益母草碱甲、乙及水苏碱、油酸等,能显著增强子宫肌肉持久的收缩和紧张性,这种持久的收缩和紧张会减少胎盘的血供,加速胚胎的娩出,在妊娠早期会增加流产的
危险,在晚期就会出现早产,故孕妇应当禁用。
此外,因本品性微寒,故脾虚腹泻、大便溏薄者也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