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亚硝酸盐超标怎么办?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的一种物质,是水体氮循环的产物之一。
养殖水体中利用目前的水质分析盒一般不得检出,能检出的浓度对鱼虾都会产生影响。
亚硝酸盐要在水体中完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危害浓度。
近几年,亚硝酸盐中毒一直是养殖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当前还没有能降解亚硝酸盐的特效药,但实践中,可以选择各种措施来缓解和降低亚硝酸盐带来的危害。
一、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造成血液输送氧气能力的下降。
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褐色,称之为“褐血病”。
水体中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虾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后,血液的携带氧的能力减弱,即使含氧丰富的水体,鱼类也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的症状。
处于应激状态的鱼类,易交叉感染细菌性块状烂鳃病,不久出现大批死亡。
亚硝酸盐中毒分为两种:1、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一般肉眼很难看出,但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活。
中毒较深的摄食量减少,活动能力减弱,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这为池塘的整体症状,只要细心观察,同样可以发现,见人回避反应缓慢。
只要水体转好,该症状会逐步消失,但如果不及时调节水质,就会严重影响成活率,特别是恶劣天气或病毒侵害时,会造成极大损失。
2、急性中毒:一般发生在清晨,肉眼观察似缺氧浮头,且往往伴随缺氧症状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分,但仍然还是可以区别的,缺氧浮头,鱼大多可以集群,但亚硝酸盐中毒就不同,鱼在整个池塘中不均匀分布,到处都是,即使注水解救,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游向水口的情况,太阳出来后,症状也不会很快消失,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严重,晴天中午都不会解除,只有在下午有点缓解,第二天更严重,甚至造成大批死亡,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损失十分严重。
二、预防及解救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消毒、避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
2、投饵不能过量。
3、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的微碱性状态。
4、池塘装上增氧设备,保持高溶氧水平。
5、避免使用未发酵的有机肥。
6、经常使用硝化细菌”亚硝克星“、芽孢杆菌”派尼水爽“、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解救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有很多方法来控制亚硝酸盐偏高带来的危害,可分为直接降解法和间接控制法。
首先使用化学制剂及增氧剂如:水质解毒保护剂“金水露”化水稀释全池泼洒,再用增氧类产品“底居氧”直接洒入水中,条件许可,同时进行;使用底质改良剂,泼洒红糖、食盐、底居氧等缓解、控制剂;使用亚硝酸盐调节降解剂亚硝克星,并保持池塘的pH值的稳定;使用各种增氧途径来提高硝化菌效率。
01、消毒剂亚硝酸根离子中的氮为中间价态,具有被氧化的特性。
当介质中的NO2-遇氧化剂时则会改变氮的价态,发生得失电子的变化而被氧化,最终NO2-离子会转变为毒性较小甚至无毒的物质。
具有氧化亚硝酸根离子能力的物质很多,如:臭氧、双氧水、次氯酸钠等很多物质,但适合在养殖水体中使用的有底居氧、三氯异氰脲酸粉、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溴氯海因粉和稳定性二氧化氯等几种强氧化消毒剂。
用强氧化剂来氧化NO2-离子使其成为NO3-离子的优越之处在于反应速度快、成本低、氧化效率高。
但在实际生产中很少采用这种方法来降解亚硝酸盐,主要原因是在这些强氧化消毒剂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对亚硝酸盐降解率低(低浓度下降解亚硝酸盐效果不明显,高浓度下会造成药害)。
正常预防消毒,但亚硝酸盐含量在0.2毫克/升左右时,优先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既预防了鱼虾又能控制亚硝酸盐;02、生态去除法(1)培养或增加优质藻类,通过藻类对氨氮的吸收,使氨氮向亚盐的转化减少;提高藻类浓度以吸收更多的硝酸盐,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
(2)添加具有去除亚硝酸盐能力的微生态制剂:硝化细菌能吸收利用水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将其转化为硝酸盐等无害物质;反硝化细菌能吸收利用水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将其转化为氮气等无害物质。
硝化菌能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菌在缺氧条件下将亚硝酸盐还原成N2或氮氧化合物。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能够有效降低亚硝酸盐,但因为它们是自养菌,生长繁殖速度慢,要20小时以上才能繁殖一代,加上菌类保存技术、投放到水体后成活率高低受水体环境等各方面影响,造成了硝化菌和反硝化菌降解亚硝酸盐不理想,只能起到预防和缓解作用。
反硝化菌在缺氧条件下可将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将反硝化细菌接种于养殖池中并形成优势菌群,可有效地分解水体中的腐败物质,并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转化成氮气施放到空气中去,降低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的含量,减轻了其毒害作用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其他微生态制剂,如乳酸菌,一方面乳酸菌可以产生亚硝酸盐还原酶直接还原亚硝酸盐为氮气,另一方面,乳酸菌产生的有机酸、小分子能量物质为一些反硝化菌的生长提供能量物质,进而促进反硝化作用。
乳酸菌的代谢产物可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益生菌繁殖,丰富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进而促进硝化作用。
当然,投入一些常用微生态制剂也会对亚硝酸的去除产生作用,因为保证菌群多样性,使微生物生态发展均衡,进而加速了氮的转化,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
(3)在养殖前期,要创造条件促进硝化菌的生长建立起硝化体系。
除保证充足溶氧外,有研究表明,向模型体系中投加钼元素(亚硝酸氧化酶的活性中心Mo-Fe-S蛋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硝化作用的进行,缩短了亚硝酸盐积累所持续的时间,并加快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速度。
(4)在养殖密度过高或是养殖池塘溶氧比较低时,要创造反硝化细菌的适合生长条件,促进反硝化作用对氮的转化:比如在养殖水体中投加能量物质(一些有机酸、乙醇等)能够促进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但是能量物质一定要投放充足,不然会导致反硝化作用进行的不彻底,仅能完成硝酸盐向亚硝酸盐的转化,亚硝酸盐无法进一步转化为N2,造成亚硝酸盐的过度积累。
而其他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修复水体微生态环境,改良水质和底质,间接增加水体溶解氧,保证硝化、反硝化的正常循环。
有了这点认识后,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防止亚硝酸盐偏高的一种日常管理措施。
当水体亚硝酸盐浓度高于0.2毫克/升,不宜立即使用微生物制剂,特别是光合细菌(消耗水体中的溶氧)或反硝化菌。
反硝化作用可能会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是由异化硝酸盐还原酶参与进行的,假如塘中的溶解氧不足的话反硝化作用会更容易发生,反而会在短时间内导致亚硝酸盐浓度上升,所以要慎重。
03、渔用微生物肥亚硝酸盐富含氮肥,是藻类生长繁殖的基本营养。
因此,加快水体藻类生长繁殖速度,能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
使用渔用微生物肥可以有效利用亚硝态氮。
值得注意的是当水体亚硝酸盐偏高,说明氮肥是比较充足的,不要再使用氮肥,加重水体氮循环负担,可以施加磷肥,达到“以磷促氮”的目的。
使用渔用微生物肥的方法降解亚硝酸盐在现代生态养殖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但受以下条件制约:① 水体透明度要求大于30厘米,如果是因有机质、碎屑等造成的透明度低应泼洒絮凝净化剂;② 未来三到五天天气晴好,气温适合藻类繁殖;③ 水体亚硝酸盐浓度0.2毫克/升以下,还未对养殖动物造成影响时;④ 水体藻相均匀,如果有害藻占上风,应先进行换水、投放优良藻种等措施;⑤ 对水样镜检,如果浮游动物太多,应先泼洒杀虫剂。
例如在轮虫危害比较严重地区,如果不先把轮虫杀灭掉,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很难将亚硝酸盐处理掉。
04、水质底质改良剂使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物质将亚硝酸根吸附在其结构中。
这种方法在生产中广泛使用,许多水质底改产品均含有吸附剂成分,作用时间短、成本低。
使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物质,如沸石粉、硅胶、活性炭、海泡石、麦饭石等吸附剂,将亚硝酸盐吸附在其微小结构中。
这种方法在生产中广泛使用,许多底质改良产品均含有吸附剂成分。
其优点是作用时间短、成本低,缺点是用量大,如沸石粉,需50-100公斤/亩,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应急的处理措施,其实并没有从根源上控制亚硝酸的产生。
05、换水换水是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养殖管理的需要。
该方法适应于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小型养殖水体,要求遵循换水的基本技巧,切忌大排大进并要求对外源水质进行监控。
换水法控制亚硝酸盐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弱点,宜结合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
06、全池泼洒食盐水溶液。
氯离子可降低亚硝酸盐的毒性,这是由于亚硝酸根离子和氯离子都需要通过鳃小板上的氯细胞才能进入鱼体,水中氯离子可以与亚硝酸根离子竞争氯细胞上的吸收位点,增加亚硝酸根离子进入鱼体的难度,从而起到了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对养殖对象的毒害作用。
在水体亚硝酸盐超标时,可泼洒适量的氯化钙、氯化镁、食盐等氯化物,增加氯离子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当水体的氯离子浓度达到亚硝酸盐浓度的10倍时即可以有效抑制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的毒性,不过全池泼洒食盐的方法同时也存在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隐患,需谨慎使用。
07、全池泼洒复合维生素。
复合维生素的施用对于增加养殖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减少亚硝酸盐的危害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08、增加氧气或使用化学增氧剂:可采用机械提水、机械充气、加入新水、混合水体或泼洒化学增氧剂等方法迅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充足的溶解氧可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
但是当在氧含量没有达到其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的水平,或水体中氨氮过高时导致氧化不彻底不但起不到处理效果反而存在增加池内亚硝酸盐含量的危险。
另外要注意,虽然提高池内溶氧能够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但是当池内硝化系统未形成的情况下却不能很好的去除亚硝酸盐。
小结:虽然处理亚硝酸盐的措施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追溯亚硝酸盐形成的根源,其处理结果也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要从本质上解决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问题,必须根据池塘的现场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达到即治标又治本的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