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1章经济效益审计基本理论

第01章经济效益审计基本理论

为了便于经济效益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经济活动的 产出分为两种:
1.有形成果,包括实物形态的和价值形态的,实 物形态的有形成果如产量、质量、品种、销售量等, 它们一般用实物计量,而不用货币计量;价值形态 的有形成果如产值、销售收入、外汇收入、现金净 流量等,它们一般都用货币计量。
2.无形效果,如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健康水平等,它们一般没有具 体的实物或价值形态,难以用定量方法进行较精确 的反映。
(四)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2007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 计具体准则第25—经济性审计》,并于2007年7 月1日起实施。
据该准则解释,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 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 所耗费的资源最少。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 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 用的合理性。
(三)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方法
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方法,也就是经济效益指标的构成方法, 对于学习经济效益审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相减比较 例如:收入-成本费用=利税(企业) 现金净流量-原投资额=净现值(项目NPV) 2.相除比较 例如:成本费用/收入=收入费用率 现金净流量现值/原投资额=现值系数(PVI) 产值/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 销售收入/存货余额=存货周转率 3.相减、相除结合比较 例如:(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占用=总资产报酬率 原投资额/(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投资回收期
第一章 经济效益审计基本理论(总论)
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和组 成部分,它在目的、内容、职能和方法等 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形成 了自己的体系。
本章内容: 1、经济效益的构成 2、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要素 3、经济效益审计的分类和特征 4、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基础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构成
出版社,2006年。
基本内容简介
经济效益审计理论部分: 1、经济效益审计基本理论(总论) 2、经济效益审计程序 3、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4、宏观(中观)经济效益审计 5、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基本内容简介
经济效益审计实务部分: 1、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 2、资源利用效益审计 3、经营审计 4、管理审计 5、非经营性组织济效审计 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效益审计 7、开发和理财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二、经济效益的构成
(一)经济活动中的投入可以有两种方式
1.消耗,即经济活动中实际耗费的资源,包括原材料、燃料、劳动力 等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2.占用,即在经济活动中并不被实际耗费掉,却必须具备的某些条件 和要素,如资金的占用,固定资产的占用等。
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为例,各类经济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情况如下表:
参考用书: 1、蔡春、刘学华等著,《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
出版社,2006年。 2、彭华彰等著,《政府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
版社,2006年。 3、蔡春、刘学华等著,《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
出版社,2006年。 4、李三喜、李春胜、徐荣才编著,《经济效益审计精要
与案例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 5、高岩芳、周冉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人民邮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资源类别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力 资金
消耗 材料消耗 折旧、修理费 摊销费 工资、工时消耗 成本费用
占用 存货储备 固定资产净值 摊余价值 职工人数 资金占用
(二)经济活动的产出,指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有 用成果或效果
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表现为某种劳动成果,如产品、 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则表现为某种效果, 如培养人才、提高卫生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 等。
一、效益和经济效益 效益是指人类行为的效率和效果,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生态效益之分。 经济效益指经济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关系。 产出指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成果,包括有形成果
与无形成果。 投入指为了取得所需要的有用成果而消耗或占用的全部资
源(劳动消耗与资金占用),其中包括为取得有用成果而 正常发生的不合格产出所消耗或占用的资源。 社会效益是指人类行为对社会进步与健康发展的影响,它 通常体现为精神或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往往难以用货币 计量。 生态效益是指人类行为对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形成生态 的良性循环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也多难以用货币计量。
效率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经营 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效率性审 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材的观点:
1.效率,是指投入量变动与产出量变动之比,综合反映 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合理、有效的 程度。
效率=产出量变动÷投入量变动
经济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经营 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经济性审 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 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并于2007 年7月1日起实施。
据该准则解释,效果性是指组织从事经营活动时 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效果性主要关注的是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及经营 活动产生的影响。
效果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经营 活动的效果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效果性审 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 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并于2007 年7月1日起实施。
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 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经济效益审计
授课教师:徐波 联系方式:
美国会计学会(AAA)在颁布的《基本审 计概念说明》中,把审计概念描述为“为 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和制 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与这种有 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 传达给利益相关人的有系统的过程。”
教材选用
指定教材:21世纪财经类大学基本用书:《经济效益审计》 (第二版),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编著,中国时代经 济出版社,20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