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摘要]定性研究是于二十世纪初发源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
至今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起了一定重视。
本文就定性研究的定义、兴起、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评价。
全面阐述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运用的方法和意义。
一、定性研究的定义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现场观察、体验或访谈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并归纳总结出理性概念,对事物加以合理解释的过程。
定性研究包含四个要素:对纳入研究的对象必须合理,有目的的加以选择,应当与研究问题相关;资料收集的方法必须针对研究的目的和场所;资料收集的过程应当是综合的能够反映覆盖面和代表性,能够对观察到的事件加以适当描述;资料分析的手段恰当,分析结果与多种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确保研究对象的观点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定性研究的兴起早期的定性研究是从调查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在社会调查运动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种附带性工作,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
但这一种局面由于人类学的兴起而改变,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定性研究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而存在。
近三十年来,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定性研究自身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定性研究者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逐步发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
目前,这种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对定量研究、哲学思辨等其他研究方式的一种有力的挑战、补充和提高。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一)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定性研究注重由原因导致结果的中间过程,要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所以,有人认为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区别。
(二)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定性研究是在少数人群中进行的,其样本量很小,一般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的是研究人群的特殊情况,如社区人群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习惯等,结果只适用于研究人群,不能用以推论其他人群。
(三)定性研究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定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有深入的接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强调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收集资料。
了解人们在普通状况下的态度、信念、行为,因而收集资料的手段往往较灵活,缺乏固定的模式。
这种研究对调查员有更高的要求。
(四)定性研究的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定性研究一般是用分类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如将人们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分为几类,将人们的行为方式分为几种等,或者用流程图来表示某件事物的发生过程,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
这类研究很少应用概率统计分析。
四、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是主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定性被看作是基于种类或质的差别而不是程度的差别的研究。
定性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做出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研究报告等。
虽然这些步骤在形式上和定量研究有相似之处,但其运行顺序、包含的内容以及操作手段却很不相同。
由于定性研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渐进的过程,以上这些环节在实际操作时不是相互孤立、依次进行的。
它们之间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反复,因每一研究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定性研究中收集材料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
定性研究长期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也日益应用在其他领域, 包括教育、护理与公共卫生等。
定性研究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无结构访问:是人类学研究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资料收集过程中, 可使用问题清单, 但不受清单的影响。
在无结构访问中既没有要询问的特殊问题又没有事先规定的可能答案,其形式是非正式的、随便的,目的在于使访问对象用他们自己的术语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此方法是否成功在于怎样刺激被访问者产生更多的信息, 而在交谈中从不注入研究者的观点与概念。
(二)半结构访问:主要根据事先确定的问题进行访问,但不一定用问题的原话提问, 可以讨论在交谈中出现的新问题,但主要的议题在清单上。
在半结构访问中, 可使用深入详细了解某个特别,感兴趣问题的深入访谈法,全面、系统与深入收集某种事例资料的事例研究法,以及了解个人生活与事物发展的生活史法。
(三)全结构访问,主要用在以回答者的观点描述与分析回答者的文化与行为,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研究者事先对研究人群观点与认识的了解程度。
在此类访问中, 有帮助确定一个新领域或新概念的自由列答案法,有研究文化差异对事物影响的归类法,有研究事物严重或发展程度的打分法以及排序法等。
(四)小组访谈:有焦点组访谈和非焦点组访谈。
焦点组访谈经精心组织;目的是了解参加人员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认识。
参加人员一般由事先互不了解但有某些与讨论主题有关的共同特征的6-8人组成。
除此之外还各有 1 位经过培训的主持人与记录员。
在资料分析中,以每个访谈小组为 1 个分析单位。
除了焦点访谈外, 还有一些非焦点访谈,非焦点访谈在人员组成与操作程序上都没有焦点访谈严格。
(五)观察:在于了解人们的实际行为, 直接观察可以反映人们潜意识的习惯行为。
调查者积极参与社会的一切活动, 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 在参与中进行观察。
调查人员可以采用无结构观察方法, 以观察人员的身份来进行多目的的观察活动, 了解在物理与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以及进行详细描述性分析; 也可以采用事先进行周密设计的全结构观察方法来进行特定目的的观察, 了解人们的特定行为, 进行特定行为的分析。
五、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1、概念不同(1)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理论基础不同(1)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2)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
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
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
3、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1)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2)研究工具和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3)研究计划:定性研究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设,研究计划是根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开始时就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问题,研究计划是结构性的。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社会学方法。
定性研究则是主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定量研究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统计数据,建立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这里必须指出,虽然定性研究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低,但是两种研究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相比较而言,定量研究因为采用高深的数学知识,所以显得比较科学,而定性研究较为粗糙一点,但是这种方法应用面比较大,适合于一般投资者和经济工作者,因为它在数据资料不充分或者研究者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六、定性研究法的评价定性研究的优越性是:(1)真实性和全面性。
(2)灵活性。
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测,尊重事实,允许并鼓励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根据预先安排好的问题结构来做出回答。
(3)准确性。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而不是问卷或调查表,定性研究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由于经验是生动的、深刻的、可信的,定性研究的结果往往是正确的。
定性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精确,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有的描述具有伸缩性和模糊性。
目前,社会学界已经出现以定性研究为基本方法的倾向,我认为,对于社会工作的研究必须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因为,一方面,定性研究主要是以理解和当事人的视角作为研究观点,这样做很容易将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带入到研究中去,研究者的个人偏好,人生观、价值观会影响研究的最后结果。
社会工作专业精神要求社工在实践活动中要做到价值中立。
那么对于社会工作的研究同样的也应该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适当用定量客观的数据,帮助研究者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另一方面,针对于社工服务对象隐私且少有人知的情景,如同性恋者,家庭虐待,单亲爸爸抚养子女的适应情况等;社工服务对象且需敏感深度探索的情景,如对性工作者偷车人异装癖等群体的研究;从社工角度发现经验创造意义的情景,对流浪妇女的生命过程把握,儿童福利机构社工困境贫民社区居民的低保等;社工介入方案与介入过程的研究,如评估案主心理卫生服务,居家家庭处理方案儿童服务方案等;在这类的研究中,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或知情人较少,定量研究比较困难,那么这类的研究就比较适合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总是,本人认为,由于社会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对于社会工作的研究,应该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
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方法,两者并不存在谁重谁轻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有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适当的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使研究结构能够跟家科学客观。
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