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喇叭广播稿篇一:乡村广播稿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广大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什么是什么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当前,应强化四大支撑,即: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和人才强村。
1、发展生产,产业富村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总结示范点的经验,要抓住“一村一品”不放,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强村富民的发展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首先,要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把文章做足,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其次,要改善农村就业结构,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民就业领域,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再次,要发展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
2、科技入户,推动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
要按照“快速、简单、实用”的原则加快推进科技入户,让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近年来,农业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三电合一”、农民科技书屋、科技直通车、培训科技示范户等一系列举措,为农民提供了实用技术,农民增收显著,这些工作,今后要进一步加强。
3、生态建设,环保为先推进生态建村,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积极推广农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生态家园建设,帮助农民解决生活燃料短缺问题,带动种养业发展;发展太阳能利用,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以村为单元,建立乡村物业。
4、重视教育,人才强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造就一大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能人带领乡亲建设家乡;尤其要培养一大批忠诚于家乡事业、懂经营会管理、能够驾驭全局、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村干部。
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合力,建立起“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本,让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严防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尤其不能搞专供人参观的盆景,这是农业部在“百村调研”中形成的共识。
篇二:农村环保广播稿广播稿各位父老乡亲、同志们你们好:我们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学生,利用暑假的时间回家乡进行让环保走进农村,走进田间,走进农民心间的环保宣传活动。
作为农民的孩子,对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有着同我们父辈母辈一样深沉的爱,所以希望能为家乡美好的明天出一份力。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朋友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然而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不容忽视。
垃圾乱堆乱放,苍蝇蚊虫老鼠肆虐,废旧塑料袋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水源污染等等众多问题,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而这些影响,在炎热的夏天,尤为显著。
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环保节约小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干净舒心。
一:把生物链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依据物种相克的原理,饲养小动物以除灭四害。
例如饲养家燕以消灭蚊子、饲养鸽子以消灭害虫等,饲养小猫抓老鼠,这样既可以避免过多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的危害,又可以增加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观以及增强观赏情趣。
在农村,饲养小动物比较方便也是我们一贯的传统,值得进一步推广发扬。
二:勤俭节约是我们一贯的美德。
据调查,每人每天丢掉的垃圾重量超过人体平均重量的五六倍。
卖废品,钱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可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可回收的垃圾,例如废纸,废旧钢铁,废塑料等放到一处,不可回收的例如剩菜剩饭,果皮腐烂的蔬菜等放到一处。
废纸回收在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也减少了因生产纸浆排放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造纸行业所造成的污染占整个水域污染的30%以上。
不少废塑料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所有的废塑料——废餐盒、食品袋、编织袋、软包装盒等都可以回炼为燃油,回收旧塑料被称为开发“第二油田”。
把剩菜剩饭等埋在花草树木或菜园地里就是很好的生物肥料,既避免了浪费,又保护了环境。
三:水资源的保护。
众所周知,在农村,垃圾场一般临河临溪,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也是靠河靠井水。
相比城市,农村水污染更值得注意。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有效的保护水资源。
例如:1.使用选无磷洗衣粉,。
大量的含磷污水进入水源后,会引起水中藻类疯长,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水中含氧量下降,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水体也由此成为死水、臭水。
2.废水的循环再利用。
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农村,用水方便,大家的节水意识普遍不强。
其实废水循环再利用很简单,很多时候无意识中我们都在做,比如洗菜的水倒到花坛菜园里。
只要把无意识的做法变成习惯,世界就在一点点改变。
3.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痛痛病”和“水俣病”都是在日本发生的工业公害病。
这是由于含镉或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土壤和水源,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
“水俣病”是汞中毒,患者由于体内大量的积蓄甲基汞而发生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损害,轻者手足麻木,重者死亡。
“痛痛病”是镉中毒,患者手足疼痛,全身各处都很容易发生骨折。
得这种病的人都一直喊着“痛啊!痛啊!”,直到死去,所以被叫做“痛痛病”。
由于普通土干电池都含有这两种有毒金属元素,所以说电池从生产到废弃,时刻都潜伏着污染。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把废电池和一般的垃圾混在一起,现在可能还没有集体回收处理废电池的通道,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意识到它的危害。
秋天快到了,收获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无尽喜悦。
然而,在北方,由于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地区不再将植物秸秆作为主要的生活燃料,而是将其付之一炬,一烧了之。
殊不知秸秆的燃烧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一;污染大气。
燃烧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和各种废气,使整个乡村甚至整个县城连续很多天笼罩在迷蒙的烟雾中,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刺鼻、呛眼。
若是遇到闷热的阴雨天,这样的烟雾整日不散,使人们的呼吸道、眼科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明显提高,对中老年和儿童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影响最大,严重时会造成人畜窒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有安全隐患。
燃烧秸杆时,短时间内的大火和高温很容易烧毁附近的电缆、光缆,如果恰遇大风天气,还可能威胁到周围房屋和附近还没收割的庄稼。
燃烧秸杆所生成的大量的烟尘和各种废气,使得我市主干道路部分路段的能见度极差,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三:浪费生物资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系统中一项宝贵的生物资源,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将1亩麦类秸秆直接还田,相当于增施55公斤有机质,15公斤碳铵、3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硫酸钾。
实施秸秆全部还田,从第3年起每年减少20%的施肥量,大、小春产量也不会降低,从第6年开始,除育苗和移栽后需要少量提苗肥外,整个生育期可不再施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用量、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能力。
如果将秸秆焚烧处理,造成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的丢失,据测定,焚烧后碳损失80%以上,氮损失70%,磷、钾损失30%,且剩余的磷约25%转化为缓效态或固定态。
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焚烧秸秆使土壤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秸秆焚烧破坏了这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烧死微生物。
焚烧秸秆时产生温度高达700℃,田间过火一遍,大量有益微生物被烧死、破坏了“土肥相融”,使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紧密结合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解体,把活土变为了死土;二是烧毁有机物,使秸秆中的炭、氮、木质纤维、树脂等有机物质燃烧殆尽,只剩下一点灰分和无机元素,失去由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带来的种种益处;三是燃油残留物污染土壤,机收后的麦秸,一般不能直接点火燃烧,很多农户均向秸秆增洒燃油后,才进行焚烧,把燃油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遗留在土壤中,造成对土壤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