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网“九防”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接触网“九防”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接触网“九防”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一、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接触网运行安全的外部环境因素可分为天气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

天气因素主
要包括风、雨(冻雨)、雷电、雾(霾)、冰冻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异物、危树、鸟害等。

(1)天气因素造成的隐患主要是接触网支柱倾倒、绝缘闪络、线索覆冰、振动及零部件锈蚀等。

环境因素造成的隐患主要是异物侵限、短接绝缘距离、绝缘闪络及零部件锈蚀等。

(2)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会增加故障概率。

如接触悬挂、附加悬挂线索覆冰在风、冻雨作用下会加剧,并可能造成线索谐振;风害易造成树木(枝)、轻飘垃圾等异物侵入受电弓包络线、减小绝缘距离。

因此,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二、风险源排查
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及历史发生的病害情况,对接触网设备及其运行环境风险源进行
排查,建立管理档案,重点检查处所、内容及防范时段。

3.1 防风害
(1)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风口范围内的跨距应比设计选用标准缩小5~10 m,且不宜大于50 m。

(2)接触悬挂可采取斜链型布置。

(3)各部螺栓应按标准力矩紧固并有可靠的防松措施。

(4)可减小结构高度,加装腕臂支撑、定位管支撑及防风拉线
(5)零部件钩环、环环连接可采用轴销(嵌入自润滑轴承)连接。

( 6 )坠砣限制导管可采用双管或带导向轮形式。

(7)附加悬挂可适当增加张力、安装防舞动鞭或防振锤。

柱顶安装时应加固或改为支柱外侧肩架固定。

正馈线、供电线采用绝缘子V型固定。

3.2 防洪(雨)
(1)支柱埋深、倾斜率、倾斜方向符合规范,底板和横卧板设置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填方区段的支柱(基础)外缘距路基边坡距离小于500 mm时应培土,其坡度
与原路基相同。

高填方区段应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3)支柱应尽量设置在排水通道以外。

(4)接触网设备上方的跨线构筑物漏水处所应进行封堵或引流。

3.3 防雷
(1)分相及绝缘关节处、长度2 000 m及以上隧道或隧道群两端、电缆或长度200
m以上架空供电线、正馈线上网点、自耦变压器供电线上网点应设置避雷器。

Ⅲ、Ⅳ级污秽区段、重雷区以及高路堤、高架桥、隧道口等重点地段的接触网应增设氧化锌避雷器。

(2)避雷器绝缘外套及引线支持绝缘子优先采用复合绝缘子。

(3)避雷器应具有脱离器、计数器,并具备泄漏电流监测功能。

(4)避雷器接地装置应可靠接地。

避雷器引下线应直接从避雷器连续、完整、最短
距离引下并可靠连接到相对独立的接地装置。

高铁接触网防雷接地可利用综合接地系统
条件,在贯通地线上的接入点与其他设备在贯通地线的接入点间距不应小于15 m。

(5)按照有关规范和产品说明书要求周期进行试验。

雷雨季节前应进行防雷装置运
行状态全面检查和接地电阻测试。

雷电活动强烈地区,应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每次雷电活
动后,应及时巡视检查雷电区域内的防雷装置状态。

3.4 防绝缘雾(污)闪
(1)绝缘部件主要尺寸、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Ⅱ、Ⅲ、Ⅳ级污
秽区域可优先选用有机绝缘子,或对瓷质绝缘子安装增爬裙、涂抹防污闪材料等;分段、分相绝缘部件应采用自洁性能、防污闪能力较强的产品。

(2)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接触悬挂下锚、软横跨接地侧、隧道内、隔离开关
绝缘子及实现电分段处的绝缘子爬电距离不小于1 600 mm;0、Ⅰ、Ⅱ级污秽区段,接触网
绝缘爬电距离不小于1 400 mm;Ⅲ、Ⅳ级污秽区段,接触网绝缘爬电距离不小于1 600 mm。

(3)绝缘部件清扫周期根据污秽等级确定。

一般情况下,Ⅰ、Ⅱ级污秽区段每两年至少安排一次绝缘清扫,Ⅲ、Ⅳ污秽区段绝缘子及分段绝缘器的主绝缘每半年清扫一次;根据
运行经验确定的特殊区段,应缩短清扫周期。

(4)Ⅲ、Ⅳ级污秽区段建立绝缘污秽监测领示点,定期对领示点绝缘子进行附盐密
度测试。

潮湿隧道的绝缘部件参照Ⅲ级及以上污秽等级管理,并进行湿度监测。

(5)有机绝缘部件无明确规定寿命的,运行10年后根据抽样试验结果预期寿命。

有机绝缘子运行10年以上、瓷质绝缘子运行20年以上的,每年应选取同型号同批次试件委
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电气、机械性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防范措施。

(6)有关车站在装卸作业间隔1 h以上、装卸作业结束后30 min内闭合装卸线隔离
开关。

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装卸作业并闭合隔离开关。

(7)雨、雪、雾霾、冻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接触网停电作业,减少绝
缘闪络发生概率。

3.5 防冰
(1)采取封堵、引流等措施,消除桥、隧道、明洞、站房等上跨构筑物漏水点,避
免冬季在接触网设备上方及附近安全距离内形成结冰点。

(2)距受电弓动态包络线400 mm以内和接触网附近有可能短接绝缘距离的结冰应
及时清除。

(3)冬季低温(0 ℃及以下)降雪、雾霾、冻雨天气时,可不进行接触网停电作业,减少接触网线索覆冰概率。

3.6 防锈蚀
(1)接触网零部件及设备固定金具、金属附件均应符合TB/T 2075—2010《电气化
铁路接触网零部件》规定。

潮湿、污染严重区段应提高材质和防腐标准。

需进行涂油的螺
栓应进行涂油防护。

(2)优先采用铜合金承力索、接触线和整体吊弦,铝合金腕臂和定位器。

软横跨直
吊线、斜拉线等采用不锈钢丝绳。

接触网线索应根据状态及时进行防腐。

(3)金属支柱应采取热浸镀锌工艺,并根据状态及时进行防腐。

角钢发生锈蚀时应
刷漆防锈或焊接备角钢加固,必要时进行更换。

(4)金属支柱根部和基础周围1 m范围内应保持清洁,不得有积水和杂物;金属支
柱一般不做基础帽,且不宜采用外围砖砌、内填石渣或砂土的封闭式防护方式。

有基础帽
的应完整无破损,有裂纹现象时应打开检查。

3.7 防异物
(1)桥、隧道、明洞、站房等上跨构筑物下方的接触网线索应加装预绞丝防护条。

(2)跨线桥防护网栅应牢固设置在桥护杆内,桥梁附属物应安装牢固可靠。

(3)平行和跨越线电气化铁路两侧杆塔、线索应状态良好。

35 kV以下跨越接触网
的电力线路、广播电视线和通信线路应及时进行迁改。

3.8 防倒树
线路两侧触及或倾倒后触及接触网设备,以及在风力作用下可引起接触网带电设备接
地的树木均应清理。

暂时不能砍伐的,应采取修枝、削顶等措施,确保树木倾倒后与接
触网设备距离不小于2 m。

3.9 防鸟害
(1)鸟巢清除、驱鸟装置安装及其状态检查应同步实施。

每年12月至次年7月,根据鸟巢搭建情况持续清除鸟巢并补充安装驱鸟装置,在3—5月鸟类筑巢高发期还应适当
增加登乘巡视频次。

日常应加强检查所安装驱鸟装置,确保安装牢固,状态良好。

(2)鸟巢清除后应及时装设驱鸟装置。

带电设备上方硬横梁、带电设备附近钢柱、
棘轮补偿底座处可采用局部封堵措施。

(3)对重复筑巢处所应改进驱鸟措施,采取更换驱鸟器类型或多种驱鸟装置搭配使
用等方法,提高防范效果。

4 应急处置
在重点防范时段内,供电部门要加强设备巡视检查和周边环境监控,必要时缩短全面
检查周期;要检查确认抢修和抢险机具、料具储备充足、状态良好;要根据现场病害情况,采取迂回、越区供电等方式减小停电影响,采取限速、降弓、封锁等措施,确保设备
运行和行车安全。

(1)发生风害及接触网覆冰振动时,在满足车顶安全绝缘距离条件下,当接触网上
下振幅不大于200 mm 或左右振幅不大于150 mm时,可采取电力机车(动车组)限速通
过振动区段,否则应适时采取降弓通过振动区段。

当振动区段过长,无法采取降弓通过时,应采用内燃机车摆渡方案组织行车。

因接触网振动导致设备缺陷,无法保证受电弓安全运
行时,应立即停电处理。

(2)冬季低温(0 ℃及以下)降雪、雾霾、冻雨天气接触网导线覆冰时,可申请停
止或取消天窗停电作业;遇接触导线覆冰导致受电弓取流不畅,应申请电力机车(动车组)限速160 km/h以下。

(3)接触网悬挂发生大面积覆冰时,应积极组织人工除冰,必要时申请除冰车列除
冰或热滑融冰。

(4)发生接触网零部件大面积锈蚀后,应及时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腐蚀情
况进行分析。

根据接触网零部件功能、材质、腐蚀机理等方面的不同,针对性地采取防腐
措施。

(5)接到接触网搭挂异物信息后,应立即安排人员及时清除并妥善处置异物,避免
再次挂网。

必要时,可利用本线或邻线列车运送人员赶赴现场清除异物。

(6)对于搭建在接触悬挂正上方的硬横梁、隔离开关、避雷器、跳线肩架、腕臂底座、AF/PW下锚、隧道口AF/PW下锚等位置的鸟巢清理一般不超过24 h。

鸟巢距带电
设备小于500 mm或正在筑巢过程中小于1 000 mm时,需立即申请天窗进行处理。

(7)每次接触网发生绝缘闪络、雷击情况后,应对接地装置和绝缘闪络泄露通道进
行检查,整治病害并分析原因。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