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4-10-08[作者简介]唐宏飞(1966-),男,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法、金融法研究;钟铭佑(1965-),男,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

第26卷 第6期2005年6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26 No.6Jun.2005[文章编号]1004 5856(2005)06 0085 04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唐宏飞,钟铭佑(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文章从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法制互动性入手,比较系统地论述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

同时,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与不健全将严重地抑制金融创新,致使金融创新规避金融法制,导致金融创新在法律的真空中运行。

金融法制只有不断地适应金融创新,并为金融创新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撑,才能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金融;金融创新;金融法制[中图分类号]F830:D912.28 [文献标识码]A一、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法制的互动性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产物,与国际相呼应,金融创新促进了中国金融法的发展,有利于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

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只有仔细研究金融创新对金融法制的影响,才能形成合理的、适应市场发展和改革需要的金融法。

同时,金融创新规避法律的功能也要求中国金融法实施合理化,以进一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

只有与金融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

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风险制定相应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有利于金融资产营运的稳定性、效益性和安全性。

(一)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更加灵活,打破了原有的金融业务分割的局面,实现了业务交叉,导致传统的金融法已不再具有效力,需要创新具有更大活动空间的金融法律。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对于市场变化、发展的一种反映,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将对中国金融法制带来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1)金融创新促使中国金融监管结构向全方位、综合性与统一性发展,同时,金融创新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极大地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纵观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结构,大多数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均由不同机构来监管,如在美国,银行和信托机构可以混业经营,但证券和期货却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金融业务的相互隔离日益变得困难,原来实行分业经营制度的各国纷纷打破限制,实行全能银行制度。

变化的方向由分散的多层次的监管结构向统一的、综合性的监管结构过渡。

[1]中国自从 商业银行法 、 证券法 、 保险法 颁布后,银行、证券、保险业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监管体制。

这种经营体制难以长久维持,迟早要被打破。

(2)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制度出现重大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在监管方式上,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

由于金融机构的全能化发展,传统的以机构为监管对象的方式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将是功能监管。

在监管标准上,从资本监管到综合性的金融风险监管。

以资本充足率为监管标准,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着其他各种风险,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目的。

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及国际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越来越给予高度重视。

(3)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法的自由化。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

在金融业务中,原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和融资技巧等,可能不再适应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最终导致突破原有框架的金融创新。

金融法目的是为金融业提供一个完整的行为规范和实现稳定的金融秩序,因此,金融法必须将金融创新纳入自己的法律框架之中。

如果金融法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完整的法律空间,就会出现一些合理的金融创新非法化,或有的金融创新不能纳入金融法律之中,在法律真空中运作。

(4)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法的发展。

金融创新使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综合化和全面化。

创新的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适用不同的需要,而且突破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彼此业务全面交叉。

金融创新的全面发展要求金融法与之相协调。

金融创新使中国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种金融管制或取消、修改一些不利于金融创新的法律与法规,促进了金融法律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创新的金融法制又成为推动、鼓励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

正如凯恩指出:金融创新是对法规的反应行为,反之,金融创新又导致法规体系的变化。

[2](5)金融创新要求从金融立法的角度来规范投资行为并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在金融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由于金融创新者和投资者处于信息极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利益极易被侵害。

因此,必须通过金融立法来规范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程序、当事人的知情权等方面的内容。

金融创新的发展,对于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信息披露制度的加强与完善成为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金融创新的发展要求金融法律随之变化与发展。

这样,金融法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实践。

金融创新对金融法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原则、规则及体系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否则,我们的金融立法就起不到规范的作用。

(二)中国金融法制对金融创新的影响1.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与不健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 商业银行法 、 保险法 、 证券法 规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

(1)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制度使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汇等银行业务,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其融资比重逐渐上升,而间接融资比重逐渐降低,从而使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增长空间日益狭窄。

(2)随着美国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的出台,世界银行业全能化经营与全球一体化经营的趋势进一步增强,银行、证券、保险实行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的不适应,限制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人为地降低了金融业的运行效率。

(3)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今天,金融分业经营与管理制度的法律框架将受到严峻挑战,不能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金融企业激烈竞争的要求,并将严重制约中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中国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受挫,影响了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化竞争,甚至不敢挑战抢滩中国金融业的外资金融机构。

(4)缺乏规范金融机构间重组、兼并、业务交叉等方面的法律与法规,缺乏界定金融新工具、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法律与法规,窒息了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因此,制定金融监管法规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可以减少金融交易风险,甚至可以导致金融创新的产生。

如果没有必要的金融监管法规,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同样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2.僵化的金融监管法规束缚了金融创新的深化制定金融监管法规不但要考虑金融监管自身需求,更要兼顾被监管金融机构的利益。

就86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总体而言,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与法规明显倾向于金融监管当局且缺乏持续性、统一性与灵活性,况且中国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远远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1)在金融领域,表现为金融机构试图通过金融创新规避金融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金融风险不是市场风险,而是金融制度风险。

(2)从各国金融监管的实践中得知,当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发展要求时,必然会引发规避现行金融制度约束的创新活动。

若金融监管制度与现实要求的差距越大,规避监管的创新活动越活跃,金融监管的层面越微观,逃避管制的创新就越多。

(3)积极金融创新存在产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任其为所欲为,无约束的 自由 是产生金融风险以至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对于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中国来说,在深化金融改革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好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金融风险为由遏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因金融创新而忽视金融风险的防范。

二、以创新理念构建中国金融法律法规的框架与体系根据巴塞尔协议及国际银行监管文件,对中国金融法律与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构建中国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稳步地推进中国金融体制的创新机制,尽快融入世界主流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1.以创新理念构建中国金融法结构中国金融法结构由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私法构成。

由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特殊性,中央银行就拥有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充分自由裁量权,因此,必须从中央银行权力制衡的角度来规范货币政策法律机制。

金融监管法是现代金融法需要着重构建的主要内容,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使金融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金融私法则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是金融市场的 游戏规则 。

金融私法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私法结构问题;二是私法国际化问题。

关键是私法结构问题即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体制问题。

但从发展趋势看,应当逐渐改变按金融业务性质分别立法的模式。

上述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构成了完善的中国金融法律体系。

[3]2.金融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金融法律理应具有稳定性, 朝令夕改 会破坏金融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是,急剧发展的金融创新迫使金融法要经常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这就要求金融法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监管法规时,既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的要求,也要洞察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当然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与风险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做到每出台一项金融法规应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归宿,积极实施金融监管制度重大创新工程:(1)创新金融法律与法规,尽可能地为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 自由 空间,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

积极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金融市场工具多样化。

(2)由侧重外部监管模式(如侧重于外部监管的美国模式)向重视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并轨(侧重于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德国模式)转变。

(3)对金融机构实施功能监管。

(4)完善并落实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其自律管理水平,加强对各种金融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的监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