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第1讲细胞的分子组成1.脂质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脂质的化学元素并不都是仅仅有C、H、o三种构成,脂质中的脂肪和固醇类化合物只由C、H、O三种元素构成,但脂质中的类脂除C、H、0三种元素外,还含有P,有些种类还含有N。
磷脂都含有C、H、O、P四种元素,大多数磷脂都含有C、H、0、N、P。
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只有C、H、0、N四种元素,但所有的蛋白质都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
2.激素、酶和蛋白质(1)有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是蛋白质。
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类固醇物质;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多肽类化合物,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
(2)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但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有些酶是RNA。
3.ATP、DNA、RNA和核苷酸中“A”的含义ATP、DNA、RNA和核苷酸中均有“A”,这些“A”均与腺嘌呤有密切关系,但具体含义却各有不同。
核苷酸分子中的“A”是腺嘌呤,ATP中的“A”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DNA 和RNA分子中的“A”分别是腺瞟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第2讲细胞的基本结构1.原核生物细胞中有拟核,没有核膜。
常见的原核生物有:①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乳酸菌等,注意:凡“菌”字前面有“杆”“球…‘螺旋”“弧”字的都是细菌。
②蓝藻,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细胞内不存在叶绿体,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内不存在线粒体。
2.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3.动物都是真核生物。
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也都是真核生物。
4.并非所有细胞壁的成分都是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5.混淆分泌蛋白和细胞内蛋白,特别是合成上的不同(1)相同点①二者都是蛋白质,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
②二者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中合成的,合成过程中都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合成过程中的mRNA模板都来自细胞核内的DNA。
(2)不同点①作用部位不同: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如抗体、消化酶和一些激素;细胞内蛋白则在细胞内起作用,如有氧呼吸酶、光合作用酶及构成细胞的结构蛋白等。
②合成部位不同:分泌蛋白是由粗面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所合成的,由粗面内质网加工,而细胞内蛋白是由细胞质基质中核糖体所合成的,加工则与滑面内质网有关。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与酶、ATP1.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1)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的体积。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由于膜上有载体等结构,且不同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对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2)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①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②被选择的一些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
③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
④其他生物膜也具有该特性。
2.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扩散作用。
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都是由单位体积分子数多的移向单位体积分子数少的地方。
但二者亦有不同:渗透作用多指溶剂分子(主要是水分子)的移动,扩散作用多指溶质分子(如甘油等)或气体分子(如02、C02等)的移动,也可以是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移动;渗透作用必须通过半透膜,扩散作用可以不通过半透膜。
如肺泡中的O2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毛细血管是扩散作用,而水通过细胞膜既可认为是扩散作用,也可以认为是渗透作用。
3.酶催化原理误区分析(1)酶的催化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是改变反应方向。
(2)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而不能使本来不能进行的反应发生。
(3)酶的催化作用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
例如:只要是增加酶的含量,就会促进酶促反应的进行的说法是错误的。
(4)催化反应前后,酶本身没有数量和性质上的改变,因而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质发生反应。
4.关于ATP与能量误区分析(1)光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但不是直接能源。
(2)能量一经利用,即从生物界中消失,所以能量不能循环。
例如: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属于可逆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是不循环的。
(3)病毒等少数种类的微生物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其生命活动所消耗能量来自宿主细胞的代谢。
若认为病毒不能进行代谢活动是不正确的。
第4讲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1.光台作用过程中误区分析(1)叶绿体在离体条件下,只需保持其正常生存状态的条件,即可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
(2)在植物体中,并非是每个细胞都存在叶绿体,如高等植物的根细胞。
(3)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都有叶绿体.但必须都有相关的色素和酶,如蓝藻和光合细菌,因其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等典型的细胞器,靠细胞质中的色素和酶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同时也能产生氧气”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2.呼吸作用误区分析(1)误认为细菌都进行无氧呼吸,细菌分为好氧性细菌和厌氧性细菌,好氧性细菌细胞质中含有进行有氧呼吸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例如细菌的呼吸作用都是无氧呼吸,在有氧的条件下细菌不能存活的说法是错误的。
(2)误认为人体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其实人体部分组织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3)误认为人体红细胞能运输氧气,所以一定进行有氧呼吸,其实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等典型的细胞器,所以红细胞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所需要的能量。
(4)误认为无氧呼吸不能产生气体,例如: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生物的无氧呼吸不能产生水。
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第5讲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 1.并不是所有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若细胞分裂后不再进行下一次分裂就没有细胞周期,如精子、卵细胞、神经细胞等都没有细胞周期。
2.细胞分裂间期的主要变化是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此时期DNA分子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
治疗癌症的药物一般是作用于间期抑制DNA分子复制.细胞停止分裂。
3.赤道板与细胞板赤道板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板是由高尔基体小泡密集形成的一一种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是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标志。
4。
与减数分裂有关的数量问题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能产生配子的种类:一个生物体:2n种。
一个精原细胞:2种。
一个卵原细胞:1种。
5.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变化,也不形成纺锤体,但一定进行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6.有丝分裂、元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表示的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7.细胞中DNA与细胞核中DNA分子数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是指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数量,细胞中的DNA分子包括核DNA和质DN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两部分。
第6讲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1.从理论上讲,只要细胞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就有全能性,所以生物体细胞、受精卵、生殖细胞等都有全能性,但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质相结合才能表达出全能性,所以只能说动物细胞核有全能性。
2.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
.(2)对于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3)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和死亡。
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虽然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不同,但个体的衰老是由细胞衰老决定的,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内因,衰老的个体内衰老的细胞多,而幼年个体中衰老的细胞少。
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第7讲遗传的分子基础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能看出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即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进行重组出现了S型细菌。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仅仅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转化因子”,并未证明何种物质为遗传物质,艾弗里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才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35S标记噬菌体外壳并侵染大肠杆菌时,沉淀物中含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在离心过程中部分噬菌体外壳并未脱离大肠杆菌,从而进入沉淀物。
4.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体内都含有2种核酸,DNA是遗传物质,RNA有3种:转运RNA、信使RNA和核糖体RNA。
例如细菌、噬菌体含有的核苷酸、碱基种类分别是8、5;4、4。
5.DNA分子复制只发生在分裂细胞中,而所有活细胞都可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转录发生在拟核,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6.双链DNA分子都具有双螺旋结构,其稳定性大小与碱基种类有一定关系,G-C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碱基对之间有2个氢键,所以DNA分子中G-C碱基对相对含量多,DNA分子越稳定。
7.极易混淆的遗传信息、密码子与反密码子1.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去雄一定要选择花粉未成熟时,且要将花粉去除干净。
2.性状分离是指杂种的后代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表现性状分离,若高茎×矮茎→高茎、矮茎的现象则不属于性状分离。
3.培育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若优良性状是隐性的,可直接在后代中选种培育。
若优良性状是显性的,则必须从F1起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4.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式子来表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同一株水毛莨,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就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
前者呈扁平状,后者深裂呈丝状。
所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型。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5.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也不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就有性染色体,而是雌、雄异体的生物有性染色体,但有些雌、雄异体的生物,也没有性染色体,如蜜蜂是由染色体数目多少决定性别,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而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的,是单倍体。
6.原核生物和非细胞生物均不进行减数分裂,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植物组织培养、多倍体育种等也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7.研究的生物群体要大,各种配子的个体成活率相等,才可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