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是一切知识、经验推广、传承的载体,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

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率,让学生学得会,记得快而且能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

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我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

‘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

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
教学新课了。

课堂教学的开头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但是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

2、不断创新知识传授方法,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需求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并在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例如:我在讲《岳阳楼记》时,抛开古文串讲的方式,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如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通过写哪些
具体事物来写景的?为什么同样写了岳阳楼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同呢?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等等,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3、围绕精妙处质疑
课文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

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

例如,《孔已己》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

”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

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
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

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二、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美
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学功能的物质基础。

教师凭借教材可以和学生进行建设性对话,可以引领学生发现知识、创新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范文,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科学知识的精华,永远是学生终生发展最基本、不过时和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用好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前提。

用好教材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人文思想。

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其次要把教材用实、用好、用活。

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
好地为学生服务。

用活,则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上,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不断地加工创造,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文本的基本要求,合乎教师的个性特征。

三、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有效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古人云:“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恰到好处的提问,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是序化,其效能就越高”。

可见,解决“序”的问题十分重要。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有序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为营,分散诱导,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解决问题。

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感到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望而却步,又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骄傲自满。

教师有序地提出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知识,培养思维
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除了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2、提问方式要新颖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独具慧眼,让学生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

3、提问时间要恰当
问题的提问要抓住时机,适时设问,要能做到随机应变。

所谓“适时”就是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

设问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在于解难释疑,掌握新知。

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
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

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