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P1-2)答:当代西方经济学把稀缺资源的配置作为研究对象。
经济社会面临着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
也可以表述为个人或组织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社会现有资源的使用,即如何进行经济决策。
将其归结为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⑵如何生产⑶为谁生产2.简述恩格尔定律及其意义。
(P30)答: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对德国劳动者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提出了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即富裕程度越高,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基于恩格尔定律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收入(或总支出)中的比重)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家庭的富裕程度。
五、论述题试论供求是如何达到均衡的以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答: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调整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产品市场:⑴消费者在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中,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终将使其用有限的收入在商品中进行选择获得最大效用。
⑵生产者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同样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获得最大利润。
⑶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
这时,消费者最大地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厂商获得了最大的利润。
2.要素市场:⑴厂商根据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来使用生产要素。
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需求曲线。
⑵要素供给者根据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原则决定要素供给量,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
⑶要素供给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的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
3.一般均衡理论。
依据一定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一般均衡,此时,所有的产品或者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4.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理论提供了判断福利水平的托标准。
所有人都没有了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改进福利的可能。
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目的的时候,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人们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P30)答: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
据此定义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定律反映的是一种长期下降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规律。
题中数据表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在整体下降的趋势下,又大体经历了“高位徘徊——波动下降——较快下降”的变动过程,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克服各种经济冲击后稳步上升,逐步进入小康水平。
1.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P39)答: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表示,边际效用(单位消费量变化引起的总效用变化量)具有递减规律。
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水平下选择可以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当效用最大时就达到均衡。
此时,每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如果该商品组合中的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则单位货币购买这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将增大,为了使效用最大,消费者必然要增加这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要减少其他商品的购买量,以保持收入不变),从而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这就说明了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化的关系,反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最初消费某种商品时,由于消费数量为0,得到的边际效用较大,消费者获得这种商品的欲望较强,所以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得到这种商品。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得到这种商品的欲望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之下降。
因此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化,在坐标平面上表现出来的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P41)2.简要回答什么是规模收益答:规模收益的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的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⑴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增;⑵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减;⑶当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要素增加的比例时,称为规模收益不变。
(P65)五、论述题试述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即MRTSXY=-dY/dX=MPX/MPY。
当不同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时候,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的时候,这种要素对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逐渐减少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导致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为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不断减少(公式中分子MPX减小),维持原有产量水平,所能替代的资本量亦随之减少。
同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资本的投入量必然不断减少,从而资本的边际产量增加(公式中分母MPK增大),因而单位劳动所能替代的资本量更小。
在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下,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
1.简要回答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P80)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须具备以下条件:⑴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且每一个的规模都很小;⑵市场上每一个卖者提供的商品都是无差别的;⑶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即进入或退出这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⑷信息是完全的。
2.有人认为应对演员的高额收入征收高额的累进税,你的意见如何(p115)答:演员凭自己的特殊才能获得的高额收入是一种源自这种才能供给固定性的经济租金,是完全正当与合法的,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完全公平的(P114,第四种市场主导型观点)。
是否对其征税,取决于这种才能供给的弹性。
如果完全缺乏弹性,则不会因征税而减少供给的话,则可以征税,适当调节收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否则,对其征税,会减少供给,进而减少均衡数量,减少消费者剩余,使社会总福利下降。
五、论述题……家电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这种说法对吗答,判断一种市场结构是否完全竞争,要看其是否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而不是看其表面的竞争方式与激烈程度。
完全竞争市场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厂商提供的产品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
显然家电行业不具备这个条件。
不同厂家生产的家电不仅在款式、性能、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且不同品牌的家电在消费者心目中也有不同的认同感。
正是由于产品存在差别,所以每个厂商对自己产品的价格都有一定的控制力,表现为不同厂商的同档产品其价格不尽一致,这与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也不相符合,所以家电行业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只是垄断竞争市场。
说其为完全竞争行业的说法是错误的。
1.简析引起微观经济市场失灵的原因。
(P122)答:引起微观经济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市场势力(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等。
2.什么是逆向选择答: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逐出市场,这种现象即被称为逆向选择。
典型例子是旧车市场、医疗保险。
五、论述题试述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
(P133-140)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的现象。
根据影响的好坏又有正负外部性之分。
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为正外部性,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称为负外部性。
在存在正的外部性时,由于边际社会收益>私人边际收益,而厂商只按私人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进行决策,由此决定的产量就低于社会的最适量,造成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在存在负的外部性是地,由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边际成本,而厂商同样也按边际收益=私人边际成本进行决策,由此决定的产量就高于社会最适量,其资源配置也不是最优的。
解决外部性的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采取反外部性计划,如通过直接管制、征税或补贴,发放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等,尽量使外部性内部化,引导私人决策者自己来解决问题;二是私人主体对外部性做出反应,并采取一些办法来解决(主要包括使用企业合并、协商谈判等)另:解决外部性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政府干预(如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专利法,征税(对负的外部性)或补贴(对正的外部性);②企业合并,将外部性内部化;③界定并保护产权,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
1.简述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P202)答: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2.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P168)答:凯恩斯认为,人们需求货币是出于货币在所有的资产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五、论述题试析本币对外币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
(P206)答:对出口来说,本币对外币贬值,即一单位本币折算的外币数量减少,相同本币价格的商品折算成外币价格将降低,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变得便宜,从而使商品出口变得容易,会使出口增加。
对于进口来说,本币对外币贬值,即一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币数量增加,相同外币价格的商品折算成本币价格将提高,意味着外国商品变得更加昂贵,从而使商品进口难度增加,会使进口减少。
1.简述阿罗的边干边学模型。
(P228)答:阿罗于1962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是厂商在生产中积累经验的结果。
而且一个厂商的投资不仅会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还具有外部性。
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由于存在技术(溢出)外部性,所以在没有政府干预情况下的竞争性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状态,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2.简述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基本内容。
(P254)答:乘数是指收入变化与投资变化的比例,加速数是指资本产出比,是收入变化引起的投资变化的倍数。
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相反,投资减少时,减少的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缩减作用,收入的缩减又通过加速作用进一步减少投资,这样不断循环地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