钣金件设计参考指南
無法成形案例
機種:SH08008 前板
一側打凸,一側折彎,成形之滑塊折彎沒有位置可跑, 是否可取消環形折彎, 或折彎向內縮5MM
無法成形案例
機種:SH0為最小值,為了模具壽命及 模具,產品強度,盡量以超過最小值為好.
2.以上設計值僅供參考,具體在不同的成形環境,及材料 特性會有一些差異.
過小難壓死,且易產生前端 擠料擦傷
料厚1.0MM,折死邊兩側長度3.5t,中 間長度2.0 T.兩側已ok,中間未壓死.
料厚1.0MM,折死邊長度2.5 T.
九〃拉伸件底部与直壁之间的圆角半径应大于板厚,即r1≥t 。最 大圆角半径应小于或等于板厚的8倍,即r1≤8t.
D
d
底部R角需≥t.且≤8t,過小
R+1.8t
料厚1mm,折彎距邊1.5T,OK
R+1.5t
七〃弯曲件的直边高度不宜太小,最小高度要求:h ≥ 1.8T
料厚0.6mm,折彎高度0.6mm
( 图 1.10) 料厚1mm,折彎高度1.2mm
h> 2t
折彎邊只有1.0-1.2t ,成形難於折 成直角,或嚴重將折邊擦傷.
八〃打死边的死边长度与材料的厚度有关,一般死边最小长度L≥3.5t+R。 其中t为材料壁厚,R为打死边前道工序最小内折弯半径.
相鄰兩壁r ≥3t
十二〃百叶窗成型方法是借击模的一边刃口将材料切开,而击模的 其余部分将材料同时作拉伸变形,形成一边开口的起伏形状。尺寸 要求:a≥4t;b≥6t;h≤5t;L≥24t;r≥0.5t
合適的成型尺寸,防止成型變形, 側面撕裂
十三〃產品折彎處是否有合適的止裂槽.
設計合適的止裂槽,最小尺寸同衝孔,有助 折彎,如無設計止裂槽,將產生撕料現象.
二〃沖裁件的外形及內孔應避免尖角,在直线或曲线的连接处要有 圆弧连接,圆弧半径R≥0.5T. 此點為模具衝頭強度考量 .
料厚1.0mm,R 0.5mm
三〃冲裁件应避免窄长的悬臂与狭槽,冲裁件的击出或凹入部分的 深度和宽度,一般情况下,应不小于1.5T,同时应该避免窄长的切 口与和过窄的切槽,以便增大模具相应部位的刃口强度
( 图 1.2)
料厚1.0MM,距邊1.5MM,OK.
四〃折弯件上的孔边距:先冲孔后折弯,孔的位置应处于弯曲变形 区外,避免弯曲时孔会产生变形,圓孔的孔邊距≥T+R,如是其它孔, 則孔間距≥1.5T+R(R為內折半徑,T為料厚)
詳細如下表:
料厚0.8MM,距邊0.8MM,有輕微 拉料出現.
料厚1.0MM,距邊0.5MM,嚴重拉料.
一〃沖孔直徑Φ≥1.0T,沖孔最小尺寸不得小於0.3mm, 矩形孔短邊寬≥1.2T 〃
冲孔优先选用圆形孔,冲孔最小尺寸与孔的形状、材料机械性能和材料 厚度有关。
無範例, 因目前產品均比此尺寸大.
材料 高碳钢 低碳钢、黄铜 铝
圆孔直径b 1.5t 1.2t 0.8t
矩形孔短边宽b 1.5t 1.2t 0.8t
易撕破,過大形狀難控制
此樣料厚0.5mm ,內r0.6mm
十〃 通常拉伸件击缘与壁之间的圆角半径应大于板厚的2倍,即 r2≥2t,最大击缘半径应小于或等于板厚的8倍,即r2≤8t。具體 數值與材料延展性及拉伸深度有關.
D
d
料厚1.0MM,R角過小易產生破裂.
十一〃 矩形拉伸件相邻两壁间的圆角半径应取 r ≥3t.
十四〃加強筋設計. 在板状金属零件上压筋,有助于增加结构 刚性,加强筋结构及其尺寸选择参见附表.
十五〃打击設計. 打击间距和击边距的极限尺寸按下表选取
無法成形案例
機種:SH08008 前板
兩凸包太近(凸包容易變形), 模具無法成形,須四方形凸包向 外移動5MM
先打凸包。折彎時,不好跑滑塊
兩個凸包的距離在3MM以上。
五.零件的冲孔边缘离外形的最小距离随零件与孔的形状不同有一 定的限制,当冲孔边缘与零件外形边缘不平行时,该最小距离应不 小于材料厚度t;平行时,应不小于1.5T,孔間矩≥1.5T
料厚1mm,距邊1.2MM,有翻料現象
( 图 1.4)
六〃折弯件或拉深件冲孔时,其孔壁与工件直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 距离,拉伸件,折彎件孔壁与工件直壁间的距离≥R+1.5T 注意為先折彎或先拉深后再衝孔. 尺寸與拉深深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