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作为地理教师,要以地理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做保护大自然的宣传者和管理员。
关键词:地理教学;科学的人口观;科学的资源观;科学的环
境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5-02
21世纪以来,中国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我国抓住了大好发展
机遇,全国人民立下“雄心壮志”,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工作
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建设同样的地位,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
投资8万亿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鼓舞
人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人口、
资源、环境问题,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增强学
生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从自己做起,为形成文明的生
活和生产方式尽责出力。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地理环境,地理课
的不少章节都渗透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环
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一、加强人口教育,树立“数量不等于质量”的科学人口观
人口膨胀是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据有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突破300亿,而地球人口容量为100亿,我们也不得不再次去正视中国的人口状况:拥有13亿的底基,每年净增人口近500万,试问在包容近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鸡形领土上,还能再装下多少个500万,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低、资源贫乏、环境污染等现状,切断了社会生活这个摩天轮的正常运转,有专家预言:2030年中国人口将攀升到16亿高峰,你想一下,960万平方千米,16亿?我们能在摩肩接踵的现实中做些什么?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只要有人类活动,就必定有污染”,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就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人均资源减少,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人口过多,必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压力过大,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家宝总理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看来,解决人口问题刻不容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资源优势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状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充分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坚决贯彻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逐渐成为我国人口政策的自觉执行者和宣传者。
二、加强资源国情教育,树立“资源短缺,浪费不得”的科学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在自然界,有些自然资源,例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而有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等,总是用一些就会少一些,如果人类无节制盲目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严重,就会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因此,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地理教师通过地理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家底,加强资源国情教育很有必要。
不少人说: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等,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可是却不能让学生忽视了下半句——我国资源分布不均,人均资源少,仅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拿森林资源来说,日本绿化面积达60%以上,而我国才仅仅12%,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再煞费苦心让自然臣服于我们,还有——大自然百年孕育的物种,我们可以让它在几十年内消失,一颗百年老树,我们只花3分钟便可让它倒下,一片茫茫森林,我们会不到一个月让它变成灰土等等,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残缺无不在泣血控诉着我们的恶行,我们能否醒悟了呢?党中央英明决策: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
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对学生加强资源国情教育,十分必要。
我们要以课本为依据,挖掘教材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让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危及子孙后代,让学生充分树立“资源短缺,浪费不得”的科学资源观,逐渐形成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下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