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肉牛饲养管理规程

肉牛饲养管理规程

肉牛饲养管理规程
(1)总则
A.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C.水源充足,取用方便,每100头存栏牛每天需水20吨~30吨,水质应符合饮用水的要求,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量充足,最好用深层地下水。

D.电力必须充足可靠,符合电力安全的要求。

E.必须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F.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场址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风向处。

G.交通便利,场界距离交通干线不少于500米,距居民居住区
和其它畜牧场不少于1000米,距离畜产品加工场不少于1000米。

②牛场规划与布局
A.规划原则
建筑紧凑,在节约土地、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综合考虑将来扩
建和改造的可能性。

B.面积
按饲养1头牛占地25~35平方米计算。

C.分区
规模化牛场建筑设施分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各功能区要界限分明,功能区间距不少于30~50米,并有防疫隔离
带或墙。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
主要包括生活设施、办公设施、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
设主大门。

生产区设在场区中间,主要包括牛舍与有关生产辅助设
施。

隔离区设在场区下风向或侧风向及地势较低处,主要包括兽医室、隔离牛舍、贮粪场、装卸牛台和污水处理池。

兽医室、隔离牛
舍应设在距最近牛舍50~100米以外的地方,设有后门。

饲料库和饲料加工车间设在生产区、生活区之间,应方便车辆运输。

青贮窖(池)、草垛有专用通道通向场外。

草垛距房舍50米以上。

牛舍一侧设饲料调制间和更衣室。

牛场与外界应有专用道路相连通。

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

净道路
面宽度不小于3.5米,转弯半径不小于8米。

道路上空净高4米内
没有障碍物。

D.设施
牛场的工艺应适用于肉牛肥育的技术要求。

要有利于牛场的卫生防疫;有利于粪尿污水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环境保护;有利于节水、节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牛场的设施应满足肉牛育肥和生产的技术要求;经济实用,便于
清洗消毒,安全卫生;优先选用性能可靠的配套定型产品。

E.建筑
牛舍的建筑形式可采用敞棚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敞棚式和半开方式牛舍冬季要注意保温,封闭式牛舍要注意通风、换气。

本公
司采用的是半开放式建筑。

牛舍可采用砖混结构或轻钢结构,棚舍
可采用钢管支柱。

每栋牛舍长度根据养牛数量而定,两栋牛舍间距
不少于15米。

牛床一般1.7~1.8米,地面应结实、防滑,易于冲刷,并向粪
沟作2°倾斜。

粪沟宽25~30厘米,深10~15厘米,并向贮粪池
一端倾斜2°~3°。

牛舍通道单列式位于饲槽与墙壁之间,宽度1.30~1.50米;双(多)列式位于两槽之间,宽度1.80~2.0米。

本公司是采用后者。

饲槽设在牛床前面,槽底为椭圆形,槽内表面应光滑、耐用。

运动
场设在牛舍的前面或后面,面积按每头牛6~8平方米设计。

运动场
地面以三合土为宜,并向四周有一定坡度(3°~5°)。

F.贮存设施
青贮窖(池)按每头牛每天20千克青贮、每立方米青贮500~600千克设计容量。

粗饲料按每头牛每天需要粗饲料4~6千克计算。

精饲料应有专门的贮存库,精饲料需要量按每头牛每天需要体重的1%~1.5%计算。

牛场四周建有围墙、防疫沟,并有绿化隔离带,牛场大门和后门入口处设车辆强制消毒设施。

生产区应与生活管理区严格隔离,在生产区入口处设人员更衣消毒室,在牛舍入口处设地面消毒池。

I.环境保护
新建牛场必须进行环境评估。

按照《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T388-1999》的要求,确保牛场不污染周围环境,周围环境也不污染牛场环境。

采用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新建牛场必须同步建设相应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

固体粪污以高温堆肥处理为主,处理后符合国家规定方可运出场外。

污水也必须经处理后才可排放。

(5)肉牛育肥
肉牛育肥一般分为青年牛育肥、架子牛育肥和高档肉牛育肥。

育肥时间青年牛6~8个月;架子牛2~3个月,最长不超过4个月;优质高档肉牛育肥8~10个月。

①青年牛、架子牛育肥期的管理a、实行“六净”:
料净:不含沙石、金属及塑料等异物,不发霉腐败,不受有毒农药污染。

草净:无泥土块,无铁钉、短截铁丝、电线等,不受有毒农药污染。

圈净:勤垫圈、除粪,保持圈舍内空气清洁。

槽净:每天清扫,防止草料残渣在槽内发酵或霉变。

水净:饮水要卫生,不饮有毒有害水。

牛体净:每天刷拭,经常保持牛体清洁卫生,特别中夏秋要防止体外寄生虫。

A.育肥牛的选择青年牛育肥选择断奶后的杂交肉牛或地方良种肉牛,体重150~200千克以上。

架子牛育肥选择体重350千克以上,
未经育肥的当地黄牛公牛或杂交公牛。

B.隔离观察牛购进后应在隔离牛舍内进行隔离观察,时间10~
15天。

观察每头牛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和粪尿情况,进行布氏杆
菌病和结核病的检疫。

C.牛体消毒进场后,用0.3%过氧乙酸对牛体逐头消毒一次。

D.驱虫进场后5天,用伊维菌素、左旋咪唑进行驱虫。

F.编号与分群观察期满的牛应转入育肥牛舍,转入前要进行分群、编号。

分群时年龄相差要小,体重相差不超过30千克,相同品种的
杂交牛分成一群,3岁以上的牛合并饲喂。

G.饲喂草、料要提前准备好。

精料在饲喂前1小时浸泡,避免饲喂干料,以防瘤胃膨胀。

粗料要少添勤添。

饲喂次数为每天2~3次,饲喂顺序为混合精料、糟渣类饲料、粗饲料。

肉牛喂至九成饱即可。

a.育肥期混合精料参考配方玉米面70%~75%、豆饼、棉籽饼、花生
饼等15%~20%、添加剂2%、磷酸氢钙1%~2%、食盐1%~1.5%、小
苏打0.5%~1%。

每100千克体重饲喂混合精料0.8~1.2千克。


料以当地产量丰富的糟渣和秸秆为主,如酒糟、青贮玉米秸、氨化
麦秸等。

b.白酒糟育肥肉牛参考配方
配方1(体重200千克左右)玉米面66%,麸皮8%,豆饼5%,棉籽饼15%,磷酸氢钙2%,食盐1.0%,小苏打1%,添加剂2%,喂量占
体重0.8%~1.0%。

粗料以白酒糟为主,喂量在7~8kg,辅以青贮玉
米秸、氨化麦秸。

配方2(体重400千克以上)玉米面70.5%,棉籽饼24%,磷酸氢
钙1.5%,食盐1%,小苏打1%,添加剂2%,喂量占体重0.8%~1.0%。

粗料以白酒糟为主,喂量在15~20kg,辅以青贮玉米秸、氨化麦秸。

H.管理
①推广“三定、四勤、四要管理方法”三定:定时、定量、定位;
四勤:勤添、勤拌、勤刷试、勤检查;四要:要短栓系、要搓舌、要慢饮
②优质高档肉牛育肥
A.育肥牛的选择选择年龄2~3岁,体重400千克以上的地方良
种阉牛或杂交牛阉牛。

B.育肥期一般为8~10个月,分为增重和肉质改善期。

前期为增重期(4~6个月),后期为肉质改善期(2~4个月)。

C.饲料及喂量
a.增重期参考配方:玉米面72%,豆饼8%,棉籽饼16%,磷酸氢
钙1.3%,食盐1.2%,添加剂1.5%,每70~80千克体重喂1千克混
合精料,约占日粮60%~70%。

粗料以青贮玉米秸或氨化麦秸、玉米秸,约占日粮30%~40%。

b.肉质改善期参考配方:玉米面83%,豆饼12%,油脂1%,磷酸
氢钙1.2%,食盐0.8%,添加剂1.5%,小苏打0.5%,每60~70千克
体重喂给1千克混合精料,约占日粮70%~80%。

粗饲料与增重期相同,约占日粮20%~30%。

D.饲养管理
育肥开始后,精饲料量由少到多,7~10天达到规定喂量,粗饲
料不能轻易更换。

育肥牛喂至8~9成饱。

采取先料后草的饲喂方法。

日喂3次,喂后放入室外运动栏内饮水。

做到室内、牛体、环境卫
生清洁。

每月称重1次,每次连续两天早饲前空腹进行。

两天称重结果的平均数为该次的实际体重。

根据体重调整精粗饲料的喂量。

E.肥度评定高度肥育的牛,背腰宽平,骨结节不明显,阴囊充盈,充满脂肪,胁下手抓脂肪厚度大、后裆向两大腿伸展(俗称开裆),
体重达600~700千克以上。

F.出栏及屠宰肉牛育肥宜采用全进全出的方法,根据品种的不同,当肉牛达到500~600千克体重,平均日增重效益低于饲料成本时尽
快出栏。

a、出栏牛膘情评定见表1。

表1
肉牛膘情评定标准
*目测和触摸是评定肉牛肥度的主要方法。

b、肥育纪录
1、肥育开始及以后每隔一定时间(如1月)直至结束,均作牛只
活重测定纪录、饲料消耗纪录、卫生防疫及管理关键措施等纪录,
并及时检查、总结,不断改进育肥技术。

2、一批或一期肥育工作结束后,要对记录资料及时作统计分析,发现缺陷,及时改正,不断提高肥育效益。

看了“肉牛饲养管理规程”的人还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