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粉体学(精)PPT课件

13粉体学(精)PPT课件

形态不规则的粒子用本法测定的粒径不是其真实 粒径,称为有效径(stokes径)。
4.比表面积法:粒径减少比表面积增加。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一、粒子径及粒度分布(四)粒径的测定方法 5.筛分法:应用最早、最广、简便。 测定范围:45µm以上,微孔筛可筛分10µm以下 用筛孔孔径表示粒子径的方法。 操作方法:将筛子从上到下,从粗到细排列,粉 粒置最上层,振摇一定时间后,称量留在每个筛子 上的粉粒重量,求得各粒径范围内粒子重量百分比, 求得以重量为基准的筛分粒径分布及平均粒径 筛号与筛孔尺寸: “目”:2.54cm上筛孔的数目。除去筛网线直径 中国药典规定9个筛号。 323页表13-5各国标准筛系比较(µm) 324页表13-6国内常用标准筛系
第十三章 粉体学基础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一、粒子径及粒度分布(一)粒径的表示方法
(二)粒度分布 粒子分布是指不同粒径的粒子群在粉体中所占
有的百分率。反映粒子的均匀程度。 频率分布与累积分布(直方图或曲线)
(三)平均粒子径(算术、几何、中位径等)
粒度分布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一、粒子径及粒度分布
第十三章 粉体学第三节粉体的密度与空隙率 一、粉体的密度(二)粉体密度的测定方法
1.真密度与粒密度的测定 (1) 液浸法(比重瓶测定) (2)压力比较法
2.松密度与振实密度测定(容器测定)
第十三章 粉体学第三节粉体的密度与空隙率 二、粉粒的空隙率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三节粉体的密度与空隙率 一、粉体的密度 (一) 粉体密度的概念
2.粒密度:排除粒子间的空隙,但不排除粒子本身细 小空隙,测定其体积求得的密度称为粒密度。多用汞 置换法测定,汞表面张力很大,在正常压力下不能透 入小于10µm的孔隙。
3.松密度(堆密度):指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 器体积求得的密度。某些固体药物有轻质和重质之分 与其真密度无关,主要因为堆密度不同,轻质:堆密 度小,既堆容积大。一般用量筒测定其体积,测定结 结果重现性较好。填充粉体时经一定规律振动或轻敲 后测得的密度称振实密度。
第十三章 粉体学基础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一、粒子径及粒度分布(一)粒径的表示方法 2.球相当径:用球体粒径表示不规则粒子的大小。 等体积(球)相当径,等表面积(球)相当径,等比 表面积(球)相当径,沉降速度相当径。 3.筛分径 算术平均径:DA=a+b/2 几何平均径:DA=ab1/2 a:粒子通过粗筛网直径 b:粒子被截留的细筛网直径 粒径表示方式:(-a +b)即粒径< a, >b 如(-1000+900)µm <1000µm >900µm平均950µm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三、粉粒的比表面积 (二)比表面积的测定
1.气体吸附法:粉粒可吸附与其接触的气体分子或 溶液中的溶质,吸附作用的强弱与粉体的表面积有 关,因此可用粉粒吸附物质的量来测定其比表面积, 在测定比表面积的实验中经常用氮气。
2.气体透过法:使气体或液体透过粉粒层,利用透 过前后的压力变化以及透过速度与粉粒表面积的关 系,求比表面积。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三、粉粒的比表面积 (一)比表面积的表示方法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重量(体积)粉体所具有的
表面积。 粉粒的比表面积既包括粒子外表面的面积,也
包括粒子裂缝和孔隙中表面的面积。 1.体积比表面积:SV=S/V=πd2n/πd3n/6=6/d 2.重量比表面积:
SW=S/W=πd2n/πd3ρn/6=6/dρ 比表面积是表征粒子粗细的一种量度。也是固 体吸附能力的重要参数。
第十三章 粉体学(micromeritics)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粉体是无数个固体细小粒子的集合体。属于固
体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粗分散体系。 粉体学是研究粉体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一级粒子:单个粒子 二级粒子:多个粒子聚结为聚结粒子 <100µm 称“粉” >100µm 称“粒” 制剂研究范围:1µm~10mm
(四)粒径的测定方法 1. 显微镜1nm~ 视野中应选300~600个粒子
2. 库尔特计数法(电感应法):测定范围1~600µm 将粒子混悬于电解质溶液中,孔两侧各有电
极,粒子通过细孔,电阻发生变化,电阻与粒子体 积成正比,电信号换算成粒径。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三节粉体的密度与空隙率
一、粉体的密度
(一) 粉体密度的概念
粉体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
1.真密度:指粉体质量除以排除所有的孔隙(粒 子本身和粒子之间)而求得的粉体体积,得到的 密度为真密度,为物质的真实密度。用气体置换 法测定—氦置换法,一般书中及文献中所载密度 如无特殊指明是指真密度。
第十三章 粉体学基础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一、粒子径及粒度分布 粉粒的大小常用粒子径来表示。粒子的大
小也称粒度,含有粒子大小及分布双重含义。
(一)粒径的表示方法
1. 几何学粒子径:(1)三轴径:长、短、厚 (2) 定向径(投影径)
定方向接线径(Feret或Green径) 定方向等分径( Martin径) 定方向最大径(Krummbein径) (3)投影面积圆相当径(Heywood径)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二、粒子的形态
粒子形态:球形、立方形、片状、柱状、鳞状、粒 状、棒状、针状、块状、纤维状、海绵状、枝状 粒子形态的描述: 1.形状指数:球形度、圆形度 2.形态系数: 体积形状系数:фv = Vp/D3 表面形状系数фs= s/D2 比表面形状系数ф= фs/фv =s·D/vp ф↑ 偏离理想形态越大,越不规则。
本法测得粒径为等体积球相当径。
粒径的测定方法
第十三章 粉体学 第二节 粉体粒子的性质 一、粒子径及粒度分布(四)粒径的测定方法
3.沉降法:
根据stokes定律:测定范围:0.5~200µm
V= 2r2(ρ1-ρ2)g/9η t = h/v = 9η·h/2r2(ρ1-ρ2)g 测定时只需测定t时间的粒子沉降的高度h代入 公式,即可求出粒径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