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讲《弟子规》第10讲

精讲《弟子规》第10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转载▼标签:分类:东魁著作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

可在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

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

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我看到这种现象以后,就在现场号召他的子女给他父亲礼拜、磕头。

他的子女都不太适应,我就做了个代表,先给他父亲磕了个头。

全场的人看到以后全站起来了,吓一跳,好像没见过这种礼节。

还问我:你们当地是不是有这种礼节?我说:是,我们当地有,你们这儿没有啊,为了改正改正你们这边给老人不礼拜、死了以后才拜的风气,所以我来引导引导。

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好意思了,全部都给老人家拜了拜。

经我一搅和,领导也不好意思上座了,把上座让给老人家坐了。

在我临走的时候,老人家把我叫进房间,对我说:秦老师,你可了不得啊,家里人每年哪是为我过寿呢?他们就是趁着给我过寿来挣钱,红包我一个都拿不上,主位我也坐不了。

每次都说我上年龄了,怕把我给碰到了,就把我专门搁在个小房子里头,给我送一点饭在里头吃。

人家来送的红包都塞给我儿子、女儿了。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座位上面,一定要由长者坐主位,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尊老爱幼的风气。

希望大家听完这一节课以后,回家能试一次进厨房做饭,给父母端饭。

我们这个小小的这个举动,绝对会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我跟我妻子两个人最近就一直在这么做,效果真的好得不得了。

我们天天给父母端饭,不仅父母高兴,儿子也跟着我们学,天天给我们端饭。

其实我们做人本就该如此,可是现在社会上却很少能看到。

现在的人吃饭先让儿子孙子,先让朋友,却想不到要先让父母,所以说我们主次不明,很糊涂啊。

只要能把《弟子规》上的几句话落实到位,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足以去感召别人向你学习了,哪用你去劝人家啊?圣人是做到以后才说出来;贤人是说出来以后马上就能改正去做到。

可我们现在的人光说不做,这叫骗人。

我们表面看着好像是在骗别人,实际是在骗自己。

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使别人看低我们。

我们别认为吃饭、走路这些都是小事,就可以不注重“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恭敬父母的态度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中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先要求自己。

每一个人落实到位,你的行为就会感染你的邻舍。

我就在我们眉县做过这种实验,感动得整个小区都有变化。

每年我母亲过生日,我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回去给她过生日。

我的这个行为感召了周围邻居不少外出的子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回家拜寿。

而且现在朋友请我吃饭,我从来不去坐主位,都在侧面坐。

我在推广《弟子规》,我都坐主位去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坐在副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所以我经常去的地方,主位凳子都会被撤掉,没人坐。

有老人家的时候,我一定会让老人家先坐,包括端菜、端饭都是如此。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希望我们大家真正把这个落实在自己父母面前。

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子孙。

下面这个故事讲到“信陵君敬老”。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是魏国国君的弟弟。

虽然他的势力很大,有门客上千人,但是信陵君却是个敬老爱贤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很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留给侯赢。

侯赢也知道信陵君的名声,要看看他敬老爱贤是不是真的,所以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他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

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加恭敬。

侯赢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实际上,老人在生活过程中很多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借鉴,我们在尊敬老人的一言一行中,就会感召老人家把宝贝全部都倒给我们。

可是我现在看到了很多状况,让人很痛心。

我前一阵碰到了一个朋友,他的妻子和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这个小伙子觉得很痛苦,就问我什么原因。

我说你太爱你老婆了,你把你父母叫来的原因不是养老而是来孝顺你妻子和儿子的,他说我确实有这种想法,我老婆管孩子很累,我爸能看孩子,我妈能做饭,给孩子洗衣服,他们来了我老婆就能休息。

我说,就是有你这样轻慢父母的想法,才导致了你的妻子侮辱你的父母。

我们大家有没有这个想法?也有啊,我们有了孩子,让老人去管;老人管得很好了,夫妻两个美滋滋的,就会说这孩子是我们教育的,你看,特有礼貌。

但孩子要是不听话怎么办?我们就会把这个过错全部归到父母身上,说都是他爷爷奶奶惯的。

所以我们天天把父母当佣人在使唤啊。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拿这种态度能不能落实在父母身上?很难。

就因为没有人落实,那我们怎么办?要求自己落实,一定会感动一大批人。

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有一位女老师参加学校的旅游活动,在上车时,许多比她年轻的男老师都冲在前面,而且,上车后更没礼貌,大多直接坐在前排。

于是,女老师就想劝这些年轻的男老师到后面坐,将前面的座位让给年长的老师。

她先用“怡吾色,柔吾声”的语气说:女士优先,你们怎么不让我坐在前面呢?于是有位男老师就把稍前一些的座位让给了她。

然后,当她看到年长的老师一上来,马上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年长的老师。

这个举动,让那些年轻的男老师都很惭愧,并开始纷纷让座。

这个确实很有意思,我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也做过这种实验,一个人的行动真的会带动整个公交车上的风气。

记得我和爱人坐公交车时,连续就给两位老人家让座,而且我们坐的不是老幼专用座。

我们让完以后,到第三、第四站再上来老人的时候,坐在老弱病残座位上的人自动就让座了,为什么呀?不好意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行动去感动大家,这个是很关键的。

有的年轻人,看到老人站在面前,甚至假装睡着。

我就想,要是稍微懂点《弟子规》的人,稍微有点慈悲心的人就会说他父母没教他该敬老爱幼。

所以我们要为改正错的行为、错的思想找方法,我们不要再为自己的习气、过失找借口了。

我们天天都在找借口,找什么借口?哎呀,我管他老不老人,我上一天班很累了,我要坐到终点站呢,把座位坐上再说吧,这种观念都是错的。

激发我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缘由呢,很简单。

我每次就想,我的父母要是上公交车,我多么希望有人给他们让座位啊。

那么,别人的父母上公交车,他的子女也希望有人给他让座位啊。

所以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换位思考下就很简单嘛,做人本该如此。

上述年轻男老师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而现在不少老师自己没有道,怎么传?无道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丢掉了老祖宗五千年的圣贤教育,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无论老少,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向老祖宗学习。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弟子是学生的意思,不是给小孩儿看的。

《弟子规》是给我们成人看的,因为成人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一旦落实,孩子自自然然跟着做好。

古代老祖宗们都有家规传承了几千年,我们应该把《弟子规》作为我们的家规,告诉孩子有这样一件衣服,它不用花钱,不会旧,不会坏,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这件衣服会愈来愈美丽,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庄严,你穿上去的时候,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这一件衣服就是“好习惯,好德行”。

当我们做到《弟子规》中的一条,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每做一条就是织一针,你把它统统做到了,这一件衣服就织得非常完整,而且光芒四射,别人都会起而效法的,那你的身教就会影响周围的人,逐渐会影响这个社会,你也将成为圣贤之人。

圣、凡无非一念之间,我们先从自己的小家开始,孝养父母、尊敬老师,从这个地方去落实;逐渐再把它拓展开,爱一切人,这就可以了。

家长给孩子做出圣贤的样子,这样《弟子规》就真正成为彰显圣贤的一面镜子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孙中山说过,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大家都知道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这是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事情。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杜环代人养母”的故事。

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家里剩下老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小儿子也不知下落;老人家只好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小儿子。

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

后来,她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

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杜环对朋友的母亲都如此孝顺,我们能做到么?我们现在别说对其他老人了,就是对自己的父母能真正尽孝的人都很少了。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还好,那赡养父母的责任自然落在这一个孩子的身上。

那些子女多的老人就遭殃了。

虽然古人讲多子多福,可现在有好多老人恰恰是因为子女多而得不到赡养,竟然变成了多子多祸啊。

自从我有儿子以后,我就常在想,当一个母亲怀孕以后,她非常高兴,可肚里的孩子回报给母亲的就是妊娠反应,让母亲经常吃不下饭、反胃、呕吐等。

等孩子生下以后,父母特别欢喜,可孩子给父母的回报就是尿床,经常是父母亲睡湿的,孩子睡干的。

我就在想,父母当初对我们就和我们现在对孩子一样,尽心尽力,毫无怨言。

可我们能像父母对我们那样来回报父母么?我们为了让孩子吃的有营养,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各种吃的,可我们对父母,是否能有如此的耐心呢?父母对我们总是在付出,可我们对父母除了索取就是让他们伤心。

因此,我们至少要对老人恭敬,当父母、长辈有事叫我们的时候,我们都要尽量地去给予帮助,实在帮不了的话,也要找别人来落实父母的要求。

我记得有一位母亲的故事。

她有一个女儿是男孩子个性,脾气比较厉害。

这个母亲对自己的婆婆很孝顺,因为她婆婆身体不好,不能吃肉,她每天早上都按时给婆婆煎两个荷包蛋,并且给婆婆端过去。

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这样做。

有一次公司有事她需要出差五天,她觉得自己走了,没有人给婆婆做荷包蛋了,婆婆会不习惯。

本来想跟女儿说,让女儿去做,可一想到女儿脾气不好,说了也不一定答应,她就没说。

她出差回来以后,买了很多当地特产给婆婆,婆婆一见她也很高兴,还跟她说:你不在的这两天,孙女天天早上给我端来俩荷包蛋,比你做得还好呢。

她一听很奇怪,就回去问她女儿。

女儿就说了,妈妈啊,这么多年,您的一言一行都让我很感动。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母亲对他们的爷爷奶奶都很不好,可你对我奶奶却这么好,我就很感动。

所以你不在家的时候,我自然就应该把你的职责给承担起来。

大家看,这位母亲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感动并教育孩子的,所以说身教比言传更易让人接受。

以前也跟大家讲过,我经常在公交车站捡垃圾。

我站在那里只要看到有人随手扔垃圾,就赶快过去捡起来,这样他自己就知道惭愧,就不会再扔了。

如果我去说他:你为什么扔垃圾啊之类的,他还会嫌你烦,觉得你管得宽,也丝毫不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相关主题